多样的地理形态,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两万种缤纷的物种,7000年的历史积淀,45年里急速建成的超级都市……为深圳的地名留下了自然与人文的本底。
近日,由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主办、深圳市地名学会承办的“深圳地名文化宣传”系列讲座第一讲在深圳书城中心城尚书吧正式开讲。深圳自然与历史研究者、深圳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委员南兆旭以“抚摸这些地名如抚摸琴键——鲲鹏径、远足径的探索与发现”为主题,和市民朋友们分享了鲲鹏径、远足径沿线的地名故事。
地名是每个人和故乡、童年之间的连接,是“缆绳”和“港湾”,也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画框”和“窗口”。南兆旭以北岛的诗《一束》拉开讲座序幕,地名不是枯燥的,而是浪漫的。
南兆旭老师介绍了深圳地名的总体情况。
根据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深圳普查到的地名超过2万个,其中大约有500个历史地名,也就是历史上曾经存在,但现在已经不再使用的地名。为保护深圳具有重要历史特色和丰富内涵的地名,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了《深圳市第一批地名保护名录》。
深圳有许多老地名,也随时在产生新地名。
在2万多个地名里,有一些地名非常浪漫而不为人所知,如大鹏有村名“半天云”,宝安有山名“观音坐莲”等,还有一些地名富有本地特色而成为网红打卡地,如宝安的“翻身”地铁站、南山的“鲤鱼门”地铁站、龙岗的“大运”地铁站。
讲座的第一部分,南兆旭老师以“地名里的深圳”为关键词,讲述深圳地名的浪漫和丰富内涵来自深圳的自然造化和人文本底。深圳有着丰富多样的地理形态,如山地、海洋、平原、河流、湖泊、岛屿、岩岸、沙滩等,地形的多样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名。深圳的陆域由中国大陆南端的一片陆地和51个岛屿组成,海湾、海岸线、岛屿也都有其带有显著地理特点的地名,如“深圳”地名就来自河流。同时,因为地处亚热带气候带,物种资源丰富,截至2021年9月5日,深圳已发现物种的数量超过2万种,多样的生命物种也给地名带来了命名的源泉,如“梅林”“红荔”地名就来自植物名称。
在自然之外,深圳丰厚的人文本底也是地名的一个重要源泉。南兆旭指出,7000多年的人类活动史、1700年的郡县史、600多年的海防史、180多年的深港关系史,45年的建市史,44年的经济特区史……近现代史上,深圳是历史的发生地,它在两个节点走上了世界舞台——近代的鸦片战争与当代的改革开放。这些巨大的历史变迁给深圳也带来了大量的蕴含着历史的地名。
在过往的45年里,深圳是全球人口增长数量最大、增长速度最快的超级城市。南兆旭向听众分享道,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今年发布的《深圳市第一批地名保护名录》里,其中有一个“改革开放地名”类别,这在其他城市少见,如深南大道、上海宾馆、华强北、邓小平雕像、孺子牛雕塑、蔡屋围、地王大厦、国贸大厦……
这些地名就是波澜壮阔的深圳改革开放史,“抚摸这些地名如抚摸琴键”的讲座题目也正落脚于此。
讲座的第二部分,南兆旭老师则以“鲲鹏径——地名里的浪漫故事”为关键词,带领大家认识鲲鹏径、远足径。深圳的鲲鹏径全长200公里,西起宝安凤凰山的飞云顶,东至大鹏半岛七娘山的大雁顶,沿着深圳主要山岭的山脊线蜿蜒而行。从挂满红色祈愿卡的凤岩古寺到云雾缭绕的大雁顶;从浪漫的东西涌海岸步道到梧桐山山脊步道;从西涌观星步道到坪山森林步道……南兆旭老师为观众展现了何谓“都市荒野”。鲲鹏径、远足径除了具有珍贵的生态价值外,还为深圳提供了“无形价值”,让快节奏的深圳人随时可以远离都市,感受自然的诗意和浪漫。
讲座第三部分,南兆旭老师介绍远足径、郊野径和滨海步道的整体脉络。远足径和郊野径简称“三径三线”,包括凤凰径、鲲鹏径、翠微径,阳台山环线、马峦山环线、三水线。海岸步道则包括珠江口沿海步道、深圳湾滨海步道、深港沿河步道、大鹏湾海滨栈道和大亚湾沿海步道。这些都是连通了深圳原有地名的“新地名”,将为深圳人带来更崭新的自然人文体验。
“深圳地名文化宣传”系列讲座共3场,接下来的2场将于10月举办,敬请关注。活动由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主办、深圳市地名学会承办,邀请深圳自然地理、社会民俗、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的资深专家,从不同视角与公众分享地名的内涵与发展,探索地名保护,赓续深圳历史文脉,建立对深圳的历史地理认知与文化认同。
(图片由活动方提供)
编辑 李斌 审读 匡彧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何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