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现“终结结核”目标贡献力量!第十五届结核病东方论坛在深圳举行

深圳特区报记者 罗莉琼 通讯员 深三院 文/图
2024-09-22 20:59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共同探讨结核病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9月20日至22日,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国研中心”)2024年年会暨第十五届结核病东方论坛在深圳召开。本次会议以“科技惠民,天下无痨”为主题,吸引了近千名来自感染病领域的专家和知名企业代表。与会者共同探讨了结核病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在预防、诊断和治疗各环节所面临的挑战,旨在为实现“终结结核”目标贡献力量。

在会议上,国研中心无结核社区建设促进委员会正式成立。委员会主任、国研中心副主任、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南方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肺病医学部主任卢水华教授表示,我国目前有数百个无结核社区试点正在建设中。委员会将对这些试点社区的可及性、惠民性以及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并提供技术支持、纠偏指导等服务。

发布多项结核病领域新成果

本次会议分享了多个结核防治领域的新热点、新发现、新成果、新技术、新产品等。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饶子和介绍,其团队及合作团队自2010年启动了抗结核药物靶点研究,至今已获得了多项成果。2024年,其团队关于贝达喹啉作用分子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在顶刊Nature上发表,对于抗结核病药物研发和临床转化都具有重要意义。他表示,后续还将与临床需求紧密结合,协同攻关。2023年,其组员与深圳市三医院合作组建了深圳团队,进一步加强基础与临床合作。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生命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赵国屏团队则提出了CRISPR技术促进结核病诊断的机遇和挑战,为结核病诊断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团队成员王金教授表示,目前,我国结核病患者的病原学阳性率仍偏低,需要更好的检测技术,CRISPR技术将是下一代,新产品即将进入临床。

会上还发布了诊断耐药结核病的靶向高通量测序(tNGS)的最新产品——PTseq-TB。卢水华表示,这一产品由国研中心和华大基因共同研发推出,可全面、快速、精准鉴定结核/非结核分支杆菌、耐药基因与药物代谢基因,检测时间仅需9小时,目前目前已在51个中心推进,并将推进国际多中心研究。

发布专家共识 通过诊断技术加强“两早”

会议同期,《靶向高通量测序技术(tNGS)应用于感染性疾病中国专家共识》正式发布。共识牵头人国研中心主任、深圳市三医院院长卢洪洲介绍,该共识的编写团队由多个领域的专家组成,参与单位41家,参与专家近60名。该共识对靶向高通量测序技术在感染性疾病中的推广和规范应用有重要指引作用。

终结结核病,“两早”非常关键,即“早发现、早治疗”。而目前,我国的结核病发现途径主要为“因病就诊”。大量的传染源、无症状结核病患者没有被及时发现,也因而未能及时切断其在社会面的传播。主动发现策略能有效提升结核患者发现率,加速结核病患者的早诊、早治。

“但是,传统结核感染免疫诊断技术TST敏感性及特异性低,而新的免疫诊断技术IGRAs检测费用昂贵,对实验室要求高”。对此,卢水华认为要开发更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结核病筛查工具。

经过不断地探索,他提出了无结核城区创建的XP(AI-based CXR + CRISPR-TB)策略,该策略成本低廉,仅需数十元,非常适合在基层推广。

此外,“XP”结核病筛查监测系统能够覆盖多种场景,包括医疗机构的诊断与筛查、人口密集区域的筛查、社区流动筛查以及大型活动筛查等。目前,AI-CXR已在多个地区部署,助力构建无结核社区。

“期待通过无结核社区/城区的建设,能够迅速实现‘早发现、规范治疗、减轻负担、全面消除’的目标,从而形成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结核病防治模式。”卢水华说。

据了解,除了主旨论坛,本次大会还设有多个分会场,涵盖分中心工作汇报、基础研究专场、临床诊疗专场、青年医师专场以及康复护理研讨班等。

编辑 吴诗敏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闻坤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罗莉琼 通讯员 深三院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