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以“历史与思想的交汇”为主题的《问道:一部全新的中国思想史》图书分享会在深圳中心书城举行。
本场活动属于“深圳晚八点”系列文化活动,特别邀请到了《问道:一部全新的中国思想史》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杨念群与深圳市政协文化委主任尹昌龙先生对谈交流,两人就中国思想历史的演变、何以问道、如何问道等问题进行探讨。这次分享活动吸引了不少读者参加。
《问道:一部全新的中国思想史》是杨念群全新之作,也是他第一本关于中国思想史的专著。全书共六个章,分别对应儒法思想、老庄智慧、新儒学等六大主题,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中国思想的文化精粹。
活动对谈环节开始,杨念群首先就为何会创作这样一本中国思想史,与在场的人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在他看来,思想是某种问题的表现,而问题的出现是与当时的历史相关的。很多对于历史现象的分析到最后都会归结于对根本性的或者本源性问题的讨论,而想要理解这些问题,就必须要从思想史的角度出发。
所以在写作方式上,他摒弃了传统的写法,他希望能为大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去梳理中国思想史。杨念群认为,要了解中国思想史,首先要了解的,不是一个人物本身的思想是什么,而是把他关联到他那个时代。把他放在一个时代的脉络里面,放在一个历史的情节里面,我们才知道这个思想本身的意义和它背后的变化的逻辑是什么。
普通读者了解中国千年思想史的变化很重要,但是书市上的书很少用“一根线”就能把思想历史的演变“串”起来、且能讲的条理清晰的。尹昌龙认为杨念群的《问道》不仅能够“串”起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的演变过程,更能为读者提供一种去学习和了解的“方法论”。即用六大主题去阐述,而不是就某段历史、某位思想家去论述,这不仅仅表示了“问道”问什么,更指向“怎么问”“有哪些道”的具体的层面,这是非常创新和大胆的写法。
杨念群非常认同尹昌龙的说法,他指出,“道”在很多时候被大家认为是一个“目标”,但其实它更多的是刨根问底的“道路”,是“过程”。“道”的历史不是一个抽象的、终极的概念,而是在历史演变中逐渐呈现出的脉络。
活动后读者交流提问,关于中华传统文化如何创新的问题,两位嘉宾都表达了自己看法。尹昌龙建议大家可以看看《问道》里杨念群提出的一个概念——中国思想文化的“泛道德化”。他表示,这个提法能够很好地解释我们对传统文化应该保持一种怎样的思辨态度。杨念群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优秀文化都应该相互交流,大家要吸取借鉴,并学会甄别后,与中国的优秀文化或思想相融合,这才是要去做的。
(图片有出版集团提供)
编辑 冯思颖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林捷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