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万·深改革|中山:“数字乡村”平台覆盖全市256个行政村

南方+
2024-09-19 21:27
收录于专题:中山头条
摘要

9月9日,2024年中山市网络安全科普体验展开幕,现场展示的“百千万工程”无人机低空网络系统引来市民驻足围观。任意点击某一村(居),即有机库无人机升空到达,实时获取农作物的生长状态、植被指数,助力应急救援、生态环保、工程建设等多个场景需求。

这只是中山市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中山将“实施数字乡村行动”列入“百千万工程”“兴村”八项行动之一,以“头号工程”力度建设数字乡村,推进数字技术与农村生产生活深度融合,推动数字化应用场景研发推广,绘就乡村振兴“智慧画卷”。

截至2024年8月,中山数字乡村平台覆盖全市共256个行政村,其中涉农行政村覆盖率100%,平台注册村民数超4万人,占全省注册人数21%,平台覆盖率和注册数均居全省第一,数字乡村发展工作成效获省高度认可。如今在中山,智慧的触角正在延伸到乡村各个角落,各种数字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数智力量赋能千行百业。

小榄镇依托脆肉鲩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搭建了“智慧渔业+5G综合管理平台”。南方+资料图

数字化推动涉农产业链裂变升级

以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广泛渗透到中山农业农村实体经济领域,在推动乡村产业结构升级、催生新业态、激发生产活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小榄镇被誉为“中国脆肉鲩之乡”,在小榄镇东升脆肉鲩产业区内,嘉华脆肉鲩养殖专业合作社拥有约500亩高标准脆肉鲩养殖鱼塘。针对传统养殖技术落后、鱼塘巡塘喂养人力成本较高等痛点,2021年以来,小榄镇依托脆肉鲩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搭建了“智慧渔业+5G综合管理平台”,在鱼池内部署5G物联网水质检测设备,通过数据分析将鱼虾生长情况和水质数据实时传送至终端,指导养殖户生产。鱼塘旁立着5米多高的储料罐,运用5G技术,储料罐能实现对鱼塘的自动投饲。合作社总经理黄嘉华说:“设置好投喂量和投喂时间,每天到那个时间段,自动开机、360度自动投喂。以前可能一个鱼塘要投喂一个小时、两个小时,现在20分钟就可以投喂完。”通过小榄镇智慧渔业中控平台,养殖户只用一台手机,就能随时随地掌握鱼塘的整体情况。据了解,智慧渔业项目已覆盖小榄镇约2000亩鱼塘,脆肉鲩年总产量达3.5万吨,增幅约8.36%;脆肉鲩鱼塘年综合总产值超11亿元,增幅约4.76%。相关经验做法入选广东省数字乡村优秀案例。

在“中国花木之乡”横栏镇,数字技术正深刻地改变着传统花农的销售模式。由三沙花卉协会常务副会长单位打造的信息平台“苗仓”,汇集了三沙花卉协议会员的苗木信息,客商只要点一点,就能顺利下单120多种不同花卉产品。随着使用人群增多,苗仓衍生出了线上交易的需求,华南(中山)花木产业线上交易平台应运而生。“通俗地讲,这是‘花木界’的京东!”广东苗仓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邓擎宇说。

向“数”谋“智”,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近年来,中山聚焦“数字+农业”,探索以公共数据赋能农业生产、农副产品销售和农业金融等重点领域。搭建“广东苗仓”“中山供销”等小程序,为花卉苗木、特色农产等品类打造线上销售平台。搭建金融数据互通链路,为全市农业主体融资提供信用支撑,助推超20款“三农”贷款和农产品种植气象指数保险产品上线。

横栏花木。南方+资料图

“云平台”蹚出现代乡村治理新路子

近年来,中山积极利用技术手段提升乡村治理效率。其中,借助数字乡村智慧管理平台,实现基层治理数字化,是创新乡村治理模式的一大“法宝”。

坦洲镇永二村综治中心,一块显示全村实时动态画面的数字乡村智慧大屏,配合天翼云播、乡镇电视等应用,就是一套解决乡村日常安防、物业管理、党建宣传等问题的智能方案。它一站式实时展现全村动态,完成治安环境实时监控、广播通知等智能化管理,打破了传统人工制止的工作模式,打通了乡村治安防控的“最后一公里”。永二村的实践让坦洲镇“数字赋能乡村治理”获评广东省2022年“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十大典型案例。

在走出了“亚洲飞人”苏炳添的古一村,依托中山城市大脑基础能力,打造了古镇镇首个智慧社区平台,实现对辖区内“人、地、物、组织”四个维度的动态基础数据进行一站式智慧管理。多维度的信息采集模式,改变了以前的静态数据库、过期数据库的形态,为社区管理赋能。

数字化工具为乡村治理披上“黄金战甲”。为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山创新搭建了“1+2+3+N”智能化乡村治理网络,建立1个面向镇、村两级治理的智慧管理平台,以乡村信息化应用实现基层党建、村务信息化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实现“2屏互通”,在各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经联社)安装“村委智慧大屏”,与数字乡村公众号互联互通,满足农村信息传播需求;实现3个核心功能,利用云广播和AI应用等技术手段,提供覆盖全村的智能播报、电子围栏等功能。

数字化传播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9月8日至16日,2024全国“村BA”广东省赛在中山火热开赛。简易篮球场上球员的拼搏、观众的呐喊,何以能引爆全国、全网的流量?秘诀就在于一个个手机支架、一面面补光灯上。当“村BA”遇到“村播”,乡村体育的故事、精神与文化便传递给了全世界,流量释放了乡村文化振兴的新活力。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重要作用。而数字化传播技术和理念的革新,为中山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新的动力。“沙溪服装”“东升脆肉鲩”“古镇灯饰”“黄圃腊味”等乡村文化品牌,通过网络平台、社交媒体等渠道展示,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提升了乡村文化的软实力。

同时,数智赋能提升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当前,各镇街全覆盖设置微信公众号、图书馆网站、文化馆网站等信息服务渠道,打通了面向农村居民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依托全市百余家“香山书房”,利用数字化技术探索建立公共资源共建共享、标准化智能化管理,“书房+”运营模式应运而生。

数字化技术强化了文化资源存储运用。中山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资源库,完成超12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字化记录,创新打造“中山非遗地图”数字项目,有力强化文化资源数字化传承。

另外,中山通过乡村振兴大讲堂等数字传播形式,培训益农信息员超1300人次。依托智慧教育平台开展教学模式革新,使用“爱种子”数字资源授课10.2万堂,授课端答题器互动人次超27.3万。

数字赋能,让乡村走向未来,让乡亲们在村里也能享受到现代化生活。中山通过高质量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不断在各村(社区)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基层社会治理智慧化等领域注入数字元素,打造未来智慧场景,助推城乡融合发展。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闻坤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