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苗大王”林李泉:“我的事业从深圳起步”

深圳特区报记者 肖意 吴德群 吴徐美 实习生 王晨雯
2024-09-17 10:43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阳江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钢 摄

沿着阳西县沙扒镇渡头村一直往里走,有一个国家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这就是“鱼苗大王”林李泉所创立的恒生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繁育场。

走进繁育场内,几十个大大小小的鱼苗养殖池映入记者眼帘。养殖池内,增氧泵不断转动,龙趸、青斑、石蚌鱼、紫红笛鲷等30多个品种的海水优质待产亲鱼应有尽有。即使在室内体感温度超过35摄氏度的繁育场,作为鱼母“接生员”、鱼苗“育婴师”的林李泉依然手脚不停,一会儿检查水质和氧气,一会儿忙着查看鱼母待产情况。

“我的鱼苗事业,是从深圳起步的,我也是在深圳赚到了事业起步的第一桶金。”从事海水鱼苗培育、养殖38年之久的林李泉感慨地告诉记者,20世纪90年代,作为土生土长的沙扒人,在看到当地渔民经常捕捞的鱼苗卖不出去时,他就萌生了把鱼苗卖到外地的想法。在朋友介绍下,他接到了来自深圳的第一笔订单:运输100万尾丁公鱼苗到深圳交货。

林李泉回忆,当时订购鱼苗的是一位台湾客商。在他将100万尾鱼苗顺利交付给这位台湾客商时,对方的一句话让他发现了行业商机,“当时他说,台湾已经有很多品种的海水鱼苗可以人工繁育,我觉得我们也可以做。”就这样,林李泉开始踏上人工繁育鱼苗之路。

林李泉说,自己最开始四处拜访业内人士、行业专家,再结合实际情况摸索鱼苗繁育技术,在不断尝试调制配方下,逐步掌握了催卵繁育鱼苗技术。后来,他还研发鱼苗培育的开口饲料——轮虫,这一养殖技术的创新使他的鱼苗成活率提升了10倍以上。

深圳特区报记者 肖意 摄

近年来,借助推进落实“百千万工程”契机,林李泉积极推动沙扒镇水产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采取“公司+农户+基地”模式,在全县全面铺开海水人工鱼苗产业,为帮助农户解决养殖问题,林李泉主动负责提供鱼卵、技术和饲料,承担养殖风险,农户只需要提供日常管理和鱼塘,还能分到鱼苗利润的30%。

在林李泉的带领下,沙扒镇的海水鱼苗孵化繁育已发展成为当地特色支柱产业,形成了“亲鱼—鱼卵—鱼苗—成品鱼”的循环生产链,年产值超6亿元,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约1000户参与海水种苗事业。目前,阳西县发展水产鱼苗生产场186个,面积1.3万亩,池塘1.27万亩,车间15万平方米,海水鱼苗产量占全省的70%左右。

“授人以渔”的林李泉,如今不仅是沙扒镇远近闻名的海水鱼苗繁育“土专家”,也是阳西第二批县管拔尖人才,为使沙扒鱼苗养殖技术持续领先,他还带领恒生合作社与广东海洋大学南海水产研究所等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校企合作实验室等,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为海水鱼苗产业提供长期稳定的技术保障。“我们每两个月都会有一次免费的技术培训,帮助养殖户学习养殖经验。”

李林泉自豪地说,下一步,他们将加强研发,扩大养殖规模,努力打造品牌,帮助和带动更多养殖户发家致富。

编辑 秦天 审读 王雯 二审 李璐 三审 陈晨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肖意 吴德群 吴徐美 实习生 王晨雯)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