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检修的动车组飞驰过家乡”,梅龙高铁背后有一群这样的“守护员”

深圳特区报驻穗记者 陈行 通讯员 连志鸿 黄波 江泽野 谭秋艳 游智宇 曾剑权
2024-09-13 16:12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他们为梅龙高铁开通运营做足准备。

“如果把铁路信号比作列车的‘神经中枢’,电缆就是连接‘神经元’的‘脉络’,任何细小的损伤都有可能导致信号无法正常传输。”广铁集团惠州电务段梅龙高铁兴宁南站驻点负责人石天成指出。日前,在梅龙高铁长度逾5公里、“伸手不见五指”的梅兴亭隧道内,他带领验收组成员仔细检查信号电缆,为9月14日正式开通运营的新建福建龙岩至广东龙川高铁梅州西至龙川西段筑牢安全防线。

夜幕低垂,嘈杂的机器轰鸣声回荡四周,空气中弥漫着施工粉尘。他们各自戴着一盏头灯,躬着身躯前行,眼神专注地,一寸一寸反复查看。电缆在施工、敷设中容易出现过度扭绞、外皮损伤等情况,从而引起绝缘不良。为了保证万无一失,石天成带领介入组成员通过徒手触摸的方式检查电缆、把控源头,“不符合施工工艺标准”在他们这里“绝对过不了关”。

8月的一天,当他们行走至宁江特大桥中段时,原本晴朗的天气突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雨点像小石子一样砸在脸上。“不调谐匹配单元可不能被淋湿了啊。”这是轨道电路的重要电子元器件,挪腾不易,雨水会对其造成巨大损害。眼看雨越下越大、风越刮越急,石天成一路小跑,将调谐匹配单元摞在一起,并脱下自己的雨衣盖在设备上面。他和工友们一人压住一个角,保持半蹲姿态,淋了1个多小时的雨,防止雨衣被大风刮跑。

这群梅龙高铁的信号“守护员”,每天行走距离超过20公里,人均步数超过3万步,一天下来,个个蓬头垢面,鼻孔里全是脏东西,手套也被油污、灰尘染成黑色。凭借精湛的业务和吃苦的狠劲,石天成带领这支平均年龄20岁出头的年轻团队,为梅龙高铁高标准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在潮湿泥泞的隧道里摸爬,在烈日炙烤的滚烫铁轨上徒步……从一片荒芜到铁路蜿蜒,梅龙高铁每一寸线路的建成与粤港澳大湾区日益畅达的交通网络,都留存着他们奋斗的身影。

梅龙高铁地处重峦叠嶂的粤东山区。近日,广铁集团惠州工务段的“探伤工”们来到其K200+883处。梅龙高铁兴宁南探伤工区副工长郑力尉单膝跪地,一边拿着K2.5探头在钢轨上来回游走,一边仔细盯着通用仪屏幕上的波形走势,不一会儿便确认了伤损的大概位置。探伤工又被称为钢轨“B超医生”,他们利用超声波技术对钢轨进行细致“体检”,每天按时“出诊”,发现疑似问题由技术骨干“复诊”,碰到“疑难杂症”还要组织技术人员“会诊”,确保及时发现并修复任何微小损伤,让钢轨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郑力尉具有杭深高铁、广惠城际和梅汕高铁探伤经验,且参加过京港高铁的介入。他与工友们一同完成梅龙全线现场焊接头验收1000个、铝热焊接头验收350个、道岔验收25组。“我记得时间最长的一次是对梅龙高铁现场焊问题进行复核,足足干了12个小时,完成了龙川至五华区间35公里的49个伤损问题复核。兄弟们回到宿舍后呀,腰都直不起来了,腿也麻了。”郑力蔚回忆。墨绿色作业服上泛起斑驳白絮,是他们拼搏奉献在梅龙高铁一线的印记。

在粤东的另一边,广铁集团广州动车段潮州动车运用所的班组长胡国雄正使用摄像手电仔细检查转向架的每一颗螺栓。 “动车组转向架是车组安全运行的关键部件,检查的时候要格外细心,出不得半点差错。”“光到眼到手到”,他不放过任何一处角落。9月13日5时,天空渐渐亮起来,经过一夜紧张的检修,一列列CRH1A-A型动车组蓄势待发,9月14日将以最佳状态惊艳亮相梅龙高铁,为沿线百姓带来全新乘车体验。

广铁集团广州动车段潮州动车运用所专项修组班组长、动车组机械师高级技师管志鹏也在对CRH1A-A型动车组进行专项检修,为梅龙高铁正式开通运营做足准备。2019年,他主动请缨从广州调任潮州,参与梳理CRH1型动车组一、二级修作业标准219项,并从安全管理、生产组织管控、内务管理、学习培训等方面建立专项修组管理细则,扎实推进班组安全生产管理和质量提升工作。

伴随着对讲机里的呼唤应答,管志鹏来到动车组车厢内,使用点温枪确认洗手池水龙头出水温度。“水龙头出水温度直接影响旅客的体验感,必须严格按照标准调节,差一点也不行。”管志鹏表示。紧接着,他在检修库内对动车组的空调、座椅、电茶炉、卫生间等旅客乘车接触最频繁的设备设施进行连续数小时的检修,保持高标准作业为列车设施稳定性能,汗水早已浸湿工作服。

在他的带领下, 该专项修组连续5年获得广州动车段标准化班组称号,今年被评为广铁集团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管志鹏个人也获评广铁集团优秀共产党员。管志鹏的老家在梅州市梅县南口镇,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梅州客家人。2019的调任,让他离家乡更近了;而在2024年的今天,他亲眼见证自己检修过的动车组飞驰过家乡。“特别自豪。”管志鹏说,“梅龙高铁大大缩短梅州与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的时空距离,这是家乡父老都翘首以盼的。”

(广铁集团供图)


(作者:深圳特区报驻穗记者 陈行 通讯员 连志鸿 黄波 江泽野 谭秋艳 游智宇 曾剑权)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