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如何造福人类和自然?《城市生物多样性启示》在深圳发布

​ 深圳特区报记者 秦绮蔚 通讯员 陈昱东
2024-09-06 22:13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共同为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建设美好家园而努力

9月6日,由保尔森基金会、红树林基金会(MCF)、昆山杜克大学、深圳市国际交流合作基金会等联合主办的“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研讨会:城市助力昆蒙框架目标实现”在深圳举行,并发布《城市生物多样性启示》,引导城市规划、管理与新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目标协同。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研讨会现场。

中国是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的主席国,推动190多个国家于2022年12月达成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此次研讨会,吸引了相关部门政府官员、国内外知名学者、非营利机构和工商企业代表参与。会议主题包括:确定城市生物多样性基线和开展定期监测的重要性;改善城市绿地的规划和管理,兼顾民众和野生动物的需求;探索城市在加强候鸟保护方面的角色,推动解决鸟类撞击城市建筑物的严峻问题等。

城市是44亿人(占全球总人口的56%)的家园,预计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到约70%。因此,城市在提升公众对自然的重要性的认识、突显人类与自然不可分割的依存关系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同时,城市也是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除了支持本地物种在此定居外,许多城市还位于主要的鸟类迁徙路线上,候鸟是其迁徙通道上所有国家、地区共有的自然瑰宝,而保护候鸟及其栖息地也是义不容辞的共同责任。但仅在北美洲,每年因光污染、透明玻璃及玻璃反光等因素导致鸟类误撞建筑物而殒命的候鸟多达10亿只。

研讨会落幕之际,联合主办方在深圳发布了《城市生物多样性启示》,其中包括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对关键物种种群定期监测和变动趋势预警、干预,探索应用新兴技术和分析手段,将保护野生动物的需求纳入城市绿地规划和管理实践,推广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保护生物多样性,将候鸟迁徙的需求纳入建筑标准和城市生物多样性战略与行动计划,鼓励采取缓解措施对现有高风险建筑进行改造等。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研讨会现场。

保尔森基金会副主席温迪·保尔森表示:“城市在推动实现‘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目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许多城市不仅是本地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每年春秋季节还迎来送往数以百万计的迁徙候鸟。通过改进城市规划和管理的细节,如减少光污染、要求建筑物都符合‘鸟类安全’的设计,城市不仅可以成为人类的美好居所,也可以让自然焕发勃勃生机。”

红树林基金会(MCF)联合创始人、副理事长孙莉莉表示:“城市是人类活动最为密集的地区,也是生物多样性丧失压力最大的地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更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协同。MCF一直致力于推广社会化参与的自然保护模式,期待为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迁飞候鸟提供更好的栖息地。”

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教授斯科特·洛斯表示:“相较于其他类型的生物多样性丧失难题,鸟撞问题最容易避免。好消息是,解决鸟撞的方案近在咫尺,只要在城市规划和管理方面稍加改进,就能为候鸟的安全迁徙提供保障。”

全国防鸟撞行动网络发起人、昆山杜克大学教授李彬彬认为:“我们对国内鸟撞问题的严峻性有了新的认识。这些数据对科学制定相关政策(如管控光污染和改进建筑标准)至关重要,也有助于推动中国的城市为保护全球的候鸟作出应有的贡献,为‘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实施提供助力。”

万科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深圳市国际交流合作基金会主席、红树林基金会创始会长/理事长王石表示:“期待通过这次研讨形成的具体建议和行动计划,能为城市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有益的参考。让我们携手合作,共同为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建设美好家园而努力”。

图源:红树林基金会(MCF)

编辑 温静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余海蓉

(作者:​ 深圳特区报记者 秦绮蔚 通讯员 陈昱东)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