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记者热切期待中非合作论坛峰会持续深化中非合作

深圳特区报驻京记者 李萍
2024-09-04 22:10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共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

“我爱中国!”“太震撼了!”“期待持续深化合作!”……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9月4日至6日在北京举行,截至目前,本次峰会已吸引超3000名中外记者注册报名,创历届中非论坛新高。几天来,在中非合作论坛峰会新闻中心,正忙碌地采访报道的各国记者,也成为其他媒体记者“围堵”采访的对象。采访中,他们纷纷表达对中国的热爱,对科技文化感十足的新闻中心的震撼,并热切期待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凝聚共识,持续深化中非合作,共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

来自喀麦隆的随团记者埃比尼泽·莫塔莱接受媒体记者采访

“喀麦隆已与中国签订了多项合作协议,很期待通过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喀中商业经贸领域合作能够进一步深化。”来自喀麦隆的埃比尼泽·莫塔莱(Ebenezer Motale)是随团记者,他笑着说,“喀麦隆人在中国工厂工作时间长的,都会说中文。中国企业不仅带来了就业机会,也带来了技术支持等,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我们喜欢与中国合作的模式,因为它是双赢的,不带任何附加条件。希望未来在更多发展领域开展新合作,比如说供水供电等。”

“我爱中国!”在茶歇处,第一次来中国的巴哈马广播公司记者利亚德·阿伦(LLoyd Lorenzo Allen)谈到这几周在中国的见闻,非常高兴地说,在这儿的所见所闻,颠覆了自己以前对中国的认知。中国的科技领先,加勒比海人也希望享受更多现代科技,所以这次自己非常关注中国科技发展,期待非中进一步加强科技合作。

尼日利亚《外交官特刊》的记者拉斐尔·巴米德勒(Raphael Bamidele ONI)说,非中合作已经进入新阶段,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的纽带不断拉紧。期待通过这次峰会,中国和尼日利亚可以在以往合作的基础上,共同扩大合作领域,携手共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加纳广播公司记者萨缪尔·阿亚玛接受媒体记者采访

“这些天在中国,我真实地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自信。我希望加纳人民也可以像中国人一样自信,为自己感到骄傲。”加纳广播公司记者萨缪尔·阿亚玛(Samuel Ayammah)对中国的交通运输、数字化的发展等等都印象深刻,他认为,需要通过教育,使加纳人民自信起来,为此,此次峰会上,他会特别关注教育领域的话题和合作。

“我比较关注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希望在这次峰会看到中非双方在这一领域的更多合作。”来自几内亚的记者塞和·巴德说,他在这里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热情,也看到了两个国家“真正实现双赢的合作”。

国外媒体记者感受新闻中心的科技互动和非遗文化

来自阿尔及利亚的记者塔玛·菲尔德亚尼(Fatma Zohra Ferdjani)刚来到中国就被这里深深吸引了。中国人民热情友好,她已经学会如何说“你好”。她表示,中国是阿尔及利亚以及非洲可靠的朋友,期待此次论坛峰会取得丰硕成果。她认为,除了经济,健康问题给非洲人民带来巨大挑战。希望通过本次峰会,非洲国家能找到更多健康领域的解决方案。她希望未来非中在医疗卫生、绿色发展、数字发展方面深入合作,从而推动非洲与中国共同实现现代化,共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

关注和参与峰会报道的外国记者,不仅是非洲媒体记者。在峰会新闻中心忙碌的记者里姆·拉比( REEM RABEE )来自叙利亚《复兴报》。她表示:“我期待看到中国与非洲的经济发展与合作,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共建国家,叙利亚也将从中受益。”

喜欢跳“科目三”、中文一级“6”的迪拜中阿卫视记者方浩明被媒体记者追访

喜欢跳“科目三”、中文一级“6”的迪拜中阿卫视记者方浩明,在中国生活工作了10多年,多次参与中国重要活动报道。本次峰会他最关注与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相关的议题。他表示,中阿卫视的总部虽然位于迪拜,但观众遍布阿拉伯国家和部分非洲地区。希望把这次峰会所发出的声音,真实地传递给观众。

“这些年的工作经历让我深切感受到中国的发展和帮助给非洲国家的发展带去了很多助力。这些助力来自各个方面,比如农业、基础设施、科技等。”他说。

编辑 温静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赵明

(作者:深圳特区报驻京记者 李萍)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