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逐日看新疆·记者手记|喀什,为你千千万万遍

余晓泽
2024-09-04 16:59
摘要

为你千千万万遍。

新疆,喀什。

祖国最西域的丝路明珠,帕米尔高原、天山山脉、喀喇昆仑山环抱其中,带状绿洲沿着河流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绵延生长。

8月下旬,记者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组织的“追风逐日看新疆”采访团来到喀什,与这里的山山水水来了一次亲密接触。

沏一壶当地的砖茶,就着刚出炉的热馕,听我给你讲讲这儿的故事。

追风逐日看新疆。

这儿的风说,不必着急,我自会来。随处可见的白杨树,守护在农田和道路两侧,如卫士般挺拔伫立,静静等待。

这儿的太阳说,不必慌张,我会等你。北京时间下午6点,当飞机抵达喀什时,火辣辣的太阳还悬在头顶。等到天黑,已经是晚上10点之后了。

由于纬度高、地处我国最西端,这里日照时间长、日落时间晚,被誉为“熬夜党的福地”。东部游客到这里需要“倒时差”。

自治区的干部介绍说,当地的上班时间一般是上午10点,下班时间一般是20点。下午三点,当记者一行提出到喀什深圳城采访时,援疆干部王彪笑着说,不用急,现在还是午休时间呢。

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

这句广泛流传的话,只有到了当地才能真切感受到。记者一行从深圳出发,航程达5500公里。飞机沿着中国地形第一阶梯的东边——横断山脉、祁连山脉一路向北,进入新疆境内,映入眼帘的是广袤无垠的荒漠、戈壁,蓝与黄在远处相接。星星点点的云团在地上投下斑驳的阴影,沙漠公路成了一条拉直了的细线,光秃秃的山脉如榕树根般在无尽的荒漠上肆意延展。飞行高度渐渐下降,可以看到连片的光伏电田闪着片片粼光,河流和绿洲相拥着在群山间蜿蜒前行。

从乌鲁木齐中转前往喀什,又是另一番景象。天山山脉皑皑白雪与翻滚的云海融为一体,冰川沿着山谷倾泻而下,留下清晰的印迹,如顽皮的孩子打翻了酸奶。过了连绵的群山,绿洲也多了起来,渐渐连成一片,村落点缀其中,仿佛来到江南水乡。沿着公路可以看到一座座红顶院落,后来才知道,这是当地政府和援疆省市帮助当地农牧民盖的富民安居房。

跨越荒漠来到这片绿洲,记者的第一感受就是,古时玄奘、张骞太不容易了,在这里工作生活的同胞太不容易了。新疆电视台的记者说,在鬼斧神工的大自然面前,人就如一颗沙砾般渺小。是的,在这里,你能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力,感受到冰川融水滋养出来的顽强生命力。

您可能没听说过喀什,但您一定知道电影《冰山上的来客》和电影配乐《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电影取景地就在喀什。因为一句“为你千千万万遍”感动无数人的电影《追风筝的人》,也在这里拍摄。

地处新疆西南边陲的喀什地区,下辖1市(喀什市,属县级市,喀什地委所在地)11县,人口450万,是全疆人口最多的地区。这里是多民族聚居地,其中维吾尔族占绝大多数。

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说的就是喀什地区。这里与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八国接壤或毗邻,周边有5个一类对外开放口岸,是我国通往中亚、西亚、南亚的国际大通道。

很难想象,祖国最西部边陲,正是亚欧黄金通道的重要节点、我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

记者了解到,喀什地区跟深圳有如此多共同点。2011年9月,国家批准设立喀什经济开发区。2023年11月,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喀什片区正式揭牌成立。这里拥有喀什自贸片区、喀什经济开发区、喀什综合保税区、喀什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四区叠加”优势,城市功能定位突出。

数据更有说服力。今年1-7月,喀什地区进出口总值完成631亿元,同比增长50.1%,占全疆总值的24.9%。喀什综合保税区1-7月外贸进出口值358.9亿元,同比增长64.7%,在全疆4个综保区中排名第一。

我们的采访,从飞机上开始。

从乌鲁木齐飞往喀什的航班上,记者邻座是一位前往喀什的上海支教老师,为期一年半。她也是第一次到新疆,一路上好奇地往窗外张望,皑皑雪山引来她的阵阵惊叹。2010年新一轮对口援疆以来,上海对口支援喀什地区四县和克拉玛依市,其中喀什地区四县包括巴楚、莎车、泽普、叶城等。

同行的记者则偶遇一名在深圳采访过的企业家,这次跟深圳人才集团一起过来参加援疆活动。2010年以来,深圳市作为19个援疆省市中唯一的计划单列市,对口支援喀什市和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简称“塔县”)。

记者观察到,往来喀什的飞机上维吾尔族同胞不多,主要就两种人,一是外地游客,二是来自山东、上海、广东、深圳等地的援疆干部群众。在喀什,四省市共同奏响乡村振兴“山海情”。

山海万里,手足情长。

8月26日,恰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4周年,我们来到位于喀什市的深圳援疆前方指挥部。援疆干部吃住都在这个小院子里,没有什么消遣,每天除了工作还是工作。

深圳援疆前指副总指挥吴波浪介绍,2010年以来,深圳先后派出援疆干部人才1815人次,累计投入援疆资金136.44亿元,带动各类企业投资310多亿元,社会捐赠6.91亿元。

在喀什深圳城,中开院(喀什)孵化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庆林风尘仆仆地接待了我们。刚下飞机,听说我们在采访,就赶过来了。

据介绍,该公司2021年9月成立,目前孵化企业328家,累计毕业企业33家。比如,新疆桐昕石墨烯科技有限公司今年5月份顺利毕业,孵化时间2年,在喀什基地帮助下,成功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资质,在孵期间申请7项专利。

在深圳国际仲裁院喀什分院,记者了解到,该院去年10月29日正式启用,截至7月底,已管理多宗仲裁案件,争议金额合计超亿元人民币。“我们的仲裁规则都是对外公开的,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但是客户信任我们,就是因为我们做到了国际化、专业化,树立了品牌和公信力。”常驻喀什分院的周运平自信地表示。

正值开学,记者在喀什市科技馆看到,多民族小朋友在这里上开学第一课。“小朋友们觉得老师有魔法吗?”辅导员祖力比亚“变戏法”似的一连串小实验,让小朋友看得津津有味。

“不是老师有魔法,而是因为科学,大家说对不对?”“对!”小小的实验,在小朋友心中种下了崇尚科学的种子。

该馆由深圳援助资金8000万建设,去年10月开馆,展示了不少深圳科技企业的前沿科技。比如,洲明科技研制的大型球面屏装置,让小朋友直观感受地球全貌。

科技创新、法治保障,深圳发展的核心经验在喀什得到印证。

从马路上飞驰的比亚迪纯电公交,到营业面积达9357平方米的华润万家深圳城店,在喀什,总能看到一个个熟悉的深圳品牌的身影。他们在帮助喀什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拥有了更大的市场空间。

最美的风景是人,这句话放在哪里都对。但在喀什,这句话的分量特别重。

维吾尔族同胞占人口绝大部分。这儿的姑娘都是迪丽热巴,在街上走着,一不留神就会被迎面走来的帅哥美女惊艳到了。

不论援疆干部,还是外地游客,都有一个共识,这是一群率真、坦诚、热情的人。

在喀什古城艾提尕尔清真寺,看守内殿的维吾尔族小伙子特别有耐心地给我们介绍清真寺的历史;在出租车上,每个维吾尔族司机师傅都不厌其烦地向我们解释一个月要交多少费用,自己能赚多少;在莎车古城喀赞其老街外的喷泉边,记者与一位长相清秀的维吾尔族小男孩足足闲聊了40分钟……

眼神是不会骗人的。从他们的眼神中,看不到闪躲和冷漠。除了年纪特别大的,都能用普通话交流。如果您真诚地跟他们对话,无论老幼,落落大方,有问必答。

这是一个载歌载舞、热爱生活的民族。在喀什古城,年轻人在酒吧外弹唱少数民族风情歌曲,吸引游客落座欣赏;在巴扎集市、民宿小院,维吾尔族群众和游客围坐一圈,音乐响起,男女老幼纷纷起身舞动节拍;在莎车县十二木卡姆表演现场,舞者单膝下跪邀请游客上台共舞;在音乐餐厅,舞者在舞台中央翩翩起舞,底下跟着鼓掌合拍,欢声笑语……

在音乐和舞蹈面前没有隔阂。外地游客很容易融入本地人的生活场景,本地人也怀着开放的心态接纳游客,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喀什的生动体现。

跟当地同胞打交道多了,故事也多了起来。

大漠深处的塔里木油田叶城光伏电站,不计其数的光伏板鳞次栉比。

身穿红色工作服的技术人员中,一位笑眯眯的维吾尔族大叔吸引记者的注意。一路攀谈,聊起电站的管养和维护,大叔有说不完的话。大叔名叫艾木都拉,1994年毕业于新疆工学院。这可是新疆首屈一指的多学科高等工科学院,后于2000年并入新疆大学。

艾木都拉学的就是电气技术专业,老本行干了刚好30年。从技术员开始,一路成长为助理工程师、工程师。目前是叶城光伏项目为数不多的工程师之一。

在戈壁荒漠中与高压电打交道,生活无疑是艰苦的。艾木都拉说,他一个月上20天休10天,项目安排了宿舍。他还热情地指引记者到宿舍参观。这是一个二人间,入门右手边是洗手间兼淋浴间,里面有热水器、洗衣机,配套倒也齐全。往里走,就是两张简单的床铺,墙上装了空调。

“我的两个女儿大学毕业后都在乌鲁木齐工作,收入跟我一样高。”艾木都拉自豪而坦诚地说。

行行出状元,种庄稼也能有高收入。在阿克塔什镇现代设施蔬菜农业基地的温室大棚里,年轻小伙吾尔克西·库尔班娴熟地给西红柿苗打顶。

在沙丘上种蔬菜可不容易。双拱双膜、配套水肥滴灌、物联网控制等先进技术一个也不能少。

“刚开始在大棚里打工学种植,后来种得好了,就自己承包大棚。” 吾尔克西说,“除去成本每年可以挣10万元左右”。

“我们负责产品的包装和销售,给农户提供技术指导,鼓励他们承包大棚。”叶城县玉叶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蒲金平说。

高收入的不只是艾木都拉和吾尔克西。出租车上,记者一行与维吾尔族司机师傅有了一段很有意思的对话。

“师傅,你们觉得钱赚得够花就行,还是越多越好。”

“够花就行!”师傅一脸认真地说。

“你一个月开多少天车?”

“没事都开着,家里有事一两天不开。”师傅继续一脸认真地说。

“一天开多少个小时?”

“两个人轮流,一人12个小时。”

“那您这也够拼的,还说钱够花就行。”

师傅似乎刚意识这个问题,也呵呵笑了起来。

当然,不是每位维吾尔族同胞都有如此高收入。在叶城新藏线零公里,记者一行邂逅了身材高挑的维吾尔族姑娘。其中一位年方二十七,孩子已经十岁了。爸爸放羊,家里还有弟弟妹妹,每月的收入都交给妈妈补贴家用。临别之际,姑娘热情地邀请我们到她家做客。

结束采访之旅,如果说最难忘的瞬间,当属8月26日晚上,《心动喀什》文艺演出现场那场不期而遇的倾盆大雨。

喀什地区古属疏勒,这台演出还原了东汉时期古丝绸之路上的传奇故事。70分钟的演出行至尾声,天上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观众都不以为意。

最后的高潮时分,雨随着激昂的鼓点奏乐越下越大,观众没有退场,套上主办方送的雨衣,纷纷站着为演员鼓掌欢呼。台上,128位多民族演员动作有力,没有一丝松懈走样,最后到台前谢幕时,我看到有些女演员眼里饱含热泪。

“辛苦了!”“谢谢!”“再见!”观众席上喊声此起彼伏。

当地的媒体同行说,喀什当地降雨量很少,下暴雨更是罕见,每一场雨都很珍贵。雨中献演,对于游客,还是演员,都是一种难得的体验。

鼓乐和鸣。情感交融。民族共生。

没有任何理由能破坏社会安定、民族团结。

这正应了那部电影的台词。

为你千千万万遍。


编辑 温静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赵明

(作者:余晓泽)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