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随机采访了前来看戏的艾瑞克一家,艾瑞克携妻带子,女儿年仅5岁,他表示自己是在英国演出专业订票APP“today tix”上看到了《咏春》演出信息,同时在社交媒体上刷到了好评,于是果断购票,举家出行。记者还帮艾瑞克一家在《咏春》背景板前拍摄了一张全家福。艾瑞克表示,非常期待。带女儿来看,也是希望孩子能了解多元文化。根据演出计划安排,8月30日晚结束演出,接近次日凌晨才回到酒店休息的《咏春》演职业团队,8月31日下午14:00继续演出,并将于8月31日晚再演一场。工作强度之大,对体能和精神状态都提出了极高要求。但《咏春》全员秉持“追光精神”,全情投入,与伦敦当地观众的“心灵交流”让大家倍受鼓舞,感受到传播中国文化的责任与荣誉。中国驻英国大使郑泽光致辞指出,深圳是中国改革和科技创新的前沿城市,也正成为文化发展的新高地。《咏春》在伦敦的精彩演出,将有助于英国观众了解中国武术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认识中国倡导的和平、包容、和谐价值观念。
“伦敦上演了精彩的《咏春》舞剧首映。这是传统中国武术与舞蹈的强大结合!”郑泽光在推文中盛赞《咏春》,并为此次伦敦巡演打起了“广告”——
“8月30日至9月7日,在伦敦萨德勒之井剧院,让我们一起欣赏这场震撼人心的表演,感受其中蕴含的和平、包容、和谐的中国价值观。”

英中贸易协会总裁彼得•伯内特
演出结束后,郑泽光及嘉宾来到后台慰问演职人员,对舞剧《咏春》精彩成功的表演表示祝贺,“大家看了以后热血沸腾!把中国传统武术的魅力展现了出来!”郑泽光说。英中贸易协会主席古沛勤认为,《咏春》将舞蹈与武术完美融合,其深厚底蕴源自中华文明的精髓,令人由衷地赞叹舞蹈的优美,同时也为技艺的精妙而欣喜。“我相信,《咏春》将在伦敦刮起一阵青春深圳的‘艺术风潮’。”《咏春》吸引了不少伦敦青年的目光。曾在清华大学学习过的英国年轻人马克斯用“惊叹”形容自己看完《咏春》的心情。他说:“我曾经去过深圳,这是一座非常年轻且具有活力的城市。”他认为在科技与人工智能之外,《咏春》这部高质量的文化作品让大家看到了深圳的另一面,“作为深圳人你们一定很骄傲吧?” 马克斯反问记者。英国主流报纸《泰晤士报》报道了《咏春》在英国首场演出的热烈情况,并详细介绍了《咏春》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文中表示这部带着“武”与“舞”相融的舞剧所蕴藏的文化内核,将让英国人更好了解中国文化,推动中西文化进一步交流。
此次《咏春》将在伦敦连续演出9天12场,在演出场次和团组规模上实现了突破。
在海外落地运作上,《咏春》采取市场化商业运作模式,改变了中国舞剧作品传统的文化交流方式,展现了中国舞剧的高质量发展水平。据了解,伦敦西区是整个欧洲的演艺中心,虽然《咏春》是首次在欧洲巡演,同期还有多部来自各国的成熟剧目同期竞演,但首场演出门票全部售罄,票房超5万英镑,且后续两场演出门票已基本售罄。随着《咏春》票房走高,位于剧院一楼大堂橱窗里《咏春》周边也随之热卖!记者看到售价10镑的《咏春》节目册最受欢迎,成为香饽饽。
编辑 欧阳晨煜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