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以“灵动创新·巧绘未来”为主题的深圳智能机器人灵巧手产业发展大会举行。这是全国首个深度聚焦灵巧手领域,集“会赛展”于一体,促进“政产学研资用”紧密对接的行业盛会。
如果说机器人是自动化的“最后一公里”,那么灵巧手就是机器人“最后的一厘米”。近期,北上广等城市在陆续推出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促进政策,灵巧手等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技术也成为各地打造智能机器人产业高地竞逐焦点。这也正是深圳高度重视此次会议的原因。
智能机器人的“最后一厘米”之争,深圳正努力抢占先机。这次大会上,深圳提出打造全球智能机器人灵巧手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集成应用示范地的目标,邀请广大企业、机构、人才来深创新创业,并承诺提供全要素保障、做好全链条服务、拓展全场景应用。
深圳将打造全球智能机器人灵巧手“三地”
在千行百业智能化转型的巨大需求牵引之下,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我国也高度重视发展机器人产业,并将其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灵巧手因其能够模仿人手的各种灵巧抓持和复杂操作能力而得名。实际上,灵巧手作为具身机器人与环境交互的末端执行器,是深度仿生、柔性感知、微机电系统、高性能材料等前沿技术交叉融合的集大成者,是实现智能机器人技术变革跃迁的关键突破口。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预测,2024年全球机器人灵巧手市场规模将达17.06亿美元,2030年全球机器人灵巧手市场规模将突破30亿美元。
深圳机器人产业位列全国前列。公开数据显示,国内现存机器人相关企业74.17万家,相关企业数量排名第一的是深圳市、多达5.11万家。截至目前,深圳已拥有优必选、腾讯、华为等知名机器人头部企业,帕西尼等整机类制造企业,还有一批传感器、减速器、控制器、假肢、电子皮肤手等零部件企业,形成完善的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圳高度重视机器人产业,今年3月份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优化调整了机器人产业集群和智能机器人产业,并谋划推出更大力度的产业政策全力推动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深企积极布局机器人灵巧手。去年4月,腾讯Robotics X实验室公布自研的机器人灵巧手TRX-Hand,其多传感器融合技术解决了传统机械手抓取物体时的难点,有测评称“已经能够超过老师傅的手巧能力”。帕西尼感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自研了多维度面阵触觉传感器,让人形机器人也拥有了像人一样丰富的触觉以及基于触觉反馈的闭环控制系统。戴盟(深圳)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最新推出的灵巧手具有15个自由度和20个运动关节,搭载自主研发的光学式触觉传感器,与人手的运动控制能力和感知能力相当。
聚焦灵巧手这一关键突破口,深圳出手就是放大招。公开报道显示,深圳宣布将以此次大会为契机,充分发挥一流的创新生态、完备的制造业体系、创新资本集聚、链接全球市场等优势,为智能机器人灵巧手广大企业、机构、人才来深创新创业,提供全要素保障、做好全链条服务、拓展全场景应用,携手推动智能机器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生态培育,更好为产业助力、为社会赋能、为生活添彩,打造全球智能机器人灵巧手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集成应用示范地,努力为建设科技强国、制造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政产学研资用协同,赋能智能机器人灵巧手发展。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介绍了深圳智能机器人灵巧手大赛情况,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德国汉堡大学教授张建伟作主旨报告,深圳市直有关单位分别宣讲深圳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产业政策、产业空间保障政策。会议期间,20余家知名企业集中展示最新的灵巧手产品和技术,覆盖工业制造、医疗健康、特种工业、家用服务等应用场景。
全国各地陆续出台智能机器人产业促进政策
竞逐智能机器人这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口,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纷纷出手,拿出实招硬招来抢占机器人产业发展先机,“灵巧手”这“最后一厘米”竞争日趋激烈。
北京正全力加快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北京市促进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去年印发实施,北京将坚持"产品创新和场景示范双轮驱动,产业协同和生态优化共同联动"的发展策略,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升机器人产品的性能和功能,另一方面积极拓展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实现产业的良性循环。前不久,《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全球一流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新城行动计划(2024-2026年)》发布,频频提到“聚焦灵巧手等关键零部件”、“发挥灵巧手等核心技术优势”。
上海已着手抢占智能机器人产业新高地。2023年10月,《上海市促进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印发,提出到2025年,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围绕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浦东在整机本体、智能软件、硬件核心零部件等方面加快谋划布局。在硬件核心零部件方面,浦东在灵巧手等价值链高端环节研发制造能力日益增强,拥有国内领先的关节执行器研发制造企业,集聚了一批高精度传感器研发制造企业。
广州开发区、黄埔区正加快打造湾区“机器人之城”,聚焦工业母机、关键零部件、机器人集成等领域,大力引进和培育机器人、大模型大数据、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等重点项目,开展产业集聚壮大行动、优质企业培育行动、技术创新攻坚行动、数智化赋能行动,助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杭州正谋划出台促进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将对智能机器人“大脑”“小脑”建设、核心零部件和整机制造关键技术攻关等方向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力争到2026年,智能机器人全产业链工业产值将突破500亿元,实现整机新产品50项,其中达到产业化水平的人形机器人整机产品不少于3项。
《成都市机器人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提出,力争到2026年,全市机器人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打造100款机器人新品、聚集100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打造100个标杆示范场景,全产业链规模突破600亿元,建成全国人形机器人研发制造增长极和示范应用新高地。
近年来,武汉加快推进人形机器人突破,已经取得了人形机器人多模态柔性电子皮肤、机器人视觉、灵巧手等一系列重大原创性成果。前不久,武汉市印发《武汉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围绕六大发展方向,重点发展13个细分领域,其中包括人形机器人。
青岛产业基础深厚、工业门类齐全,近年来一方面大力推动工业机器人练好技能,“解锁”更多应用场景;另一方面,加速布局完善机器人上下游产业链。目前,青岛已在电机、减速器、传感器等机器人关键零部件、智能装备领域,培育出一批领先的科技型企业。
抢占先机的确重要,行稳致远更重要。期待智能机器人更好发展,拥有一双“灵巧手”,更好为产业助力、为社会赋能、为生活添彩。
编辑 秦天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李璐 三审 徐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