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再出发,拟用15年时间建成全球知名科技引领型现代产业先锋区

读特记者 柯季 通讯员 康元
2020-09-08 18:50
摘要

两岁“生日”即将到来,光明再出发!

两岁“生日”即将到来,光明再出发,拟用15年的时间,把光明建设成为全球知名的科技引领型现代产业先锋区。

9月8日上午,光明区政府新闻办举行光明区成立两周年暨《深圳市光明区现代产业体系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2035年)》专场新闻发布会,宣告了上述愿景,阐释了发展路径。

发布会上,区发展和改革局、区科技创新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光明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就光明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规划》相关情况进行了介绍和解读,并答记者问。

■2018-2020:日月俱新,光明向前

自2018年9月19日挂牌成为行政区以来,光明区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历史机遇,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两年来,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更加牢固,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经济总量从2017年的850.12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020.92亿元,迈上千亿级台阶。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连续两年保持28%以上的高位增长。全区上市企业达到2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31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数量倍增,从2017年底的614家增至2019年底的1285家。

2019年,光明区在全市率先对照世界银行指标体系出台优化营商环境57条,发出全国第一张企业“秒批”营业执照。今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光明区委区政府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出台惠企“15条”“24条”等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措施,举全区之力维持经济平稳运行,推动经济快速复苏。2020年上半年,全区GDP增长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排名全市第一。

两年来,光明科学城建设提质加速,深圳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雏形初现。2019年,全区整备入库土地面积超过10平方公里,整备入库较大面积连片产业用地达6.69平方公里,居全市各区之首,为科学城规划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空间保障。

在此基础上,大科学装置加快布局,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加速集聚:综合粒子设施首栋建筑已于今年8月开建,脑解析与脑模拟设施、合成生物研究设施土建工程项目加快施工;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于日前正式开学,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预计年内动工建设;深圳湾实验室(一期)已有约260名科研人员入驻开展研究,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实验室(深圳)已签约落地。

两年来,光明区聚焦“七优”,大力提升公共服务配套水平,民生福祉持续改善。教育方面,改扩建学校10所,引进深圳实验学校、华中师大附中等一批知名学校,2020年可新增公办学位1.1万余个。医疗方面,中山七院一期已投入运营,二期建成后床位数将由800张提升至4000张;市中医院光明院区正在加快建设。交通方面,轨道6号线已于8月18日开通运营,轨道13号线北延段已动工建设,光明市民正式迈入地铁时代。住房方面,2019年共建设筹集公共住房10247套,到2021年将筹集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2.27万套。

此外,城市品质提升方面,在全市率先实现小微黑臭水体全部验收销号,15条主要河流全部达到地表水V类以上标准;预计2020年底公园总数将达到254个,成为深圳公园最密集、绿化率最高的区;深圳科技馆(新馆)正在加快建设,区文化艺术中心将于9月中旬启用。

■2020-2035:科学赋能,高端跃升

近日,光明区政府印发了《深圳市光明区现代产业体系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2035年)》。作为光明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该文件堪称光明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宣言书”“路线图”和“助推器”。

新闻发布会上,光明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汪隽介绍说,《规划》提出“三步走”发展目标:到2022年,形成科技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到2025年,创建粤港澳大湾区科研经济发展新范例;到2035年,建设成为全球知名的科技引领型现代产业先锋区。为此,光明区现代产业发展将坚持四大路径:原创引领、创新驱动、协同发展、生态优先。

同时,《规划》从“创新发展”和“产业发展”两个方面,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构建以智能产业、新材料产业、生命科学产业为主导,特色服务业为支撑的“3+1”现代产业体系,并明确了21个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

“光明区一直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立区之本,把先进制造业作为强区基石。”光明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陈日周表示,2019年,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398亿元,占光明区工业增加值的69.4%,已经成为光明区主导产业。未来,光明区将聚焦战略前沿领域,以推动科技引领和产业创新发展为目标,大力引进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企业项目,推动基础理论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深度融合,全力打造光明区“3+1”产业发展标杆品牌。

光明区科技创新局副局长徐安毕表示,为推动光明区优势产业持续做大做强、新兴产业快速崛起、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光明区将围绕《规划》,重点培植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体系、提升发展特色科技服务业,并扩大和港澳及海外科技创新的合作。为此,该局将将于近期出台若干措施、打造在线服务平台,为初创期到成熟期各发展阶段的科技企业提供更好的融资支持和金融服务。此外,光明区还将大力引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等高端人才,组建院士创新研究院,为现代产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智力支持。

空间规划方面,光明区将围绕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的要求,构建“一廊、三区、多片”的产业总体空间布局。具体来说:“一廊”是指打造龙大科技创新发展走廊。光明区将加快推进龙大高速市政化改造,打造北联东莞、广州,南接福田、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香港的区域性科技产业创新走廊,发展基础科研、智能产业、生命科学、新材料等主导产业。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光明管理局副局长苏良生介绍说,“三区”是打造科技创新区、成果转化区和产业发展区,从北往南沿廊道两侧依次布局。其中,占地面积约16平方公里的科技创新区,将重点承载脑解析和脑模拟、合成生物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等光明科学城核心要素的建设,并布局功能性研究平台,发展基础科研、高等教育等,成为光明区产业创新能力的发源地。

此外,“多片”主要是包括多个不同类型的产业功能片区,包括位于光明北及公明北的新型材料产业区,位于凤凰城的智能科技产业区,位于玉塘街道南部的中小企业总部区等。值得一提的是,时尚服饰、智能钟表、高端模具等光明区三大传统产业,也将得到升级和强化。

(晶报供稿)

编辑:陈章伟

(作者:读特记者 柯季 通讯员 康元)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