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朝着打造住有宜居的民生幸福标杆这一目标,深圳正不断加大居住用地供应比例,并计划到2035年将居住用地供应比例提高至25%,住房总量达到7.2亿平方米以上,常住人口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40平方米以上。新增建设各类住房170万套以上,其中公共住房不少于100万套。
位于深圳东部的坪山,当前正着力打造深圳东部中心,针对保障性住房、人才住房等公共住房在公共服务配套上存在的普遍问题,今年以来,在坪山区委区政府统筹领导下,坪山启动“完善群众住房公共服务配套需求改革”工作,正式出台《坪山区保障性住房和人才住房全流程管理实施意见》,以行政指导的方式加强坪山区保障性住房和人才住房项目全流程管理。
在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背景下,坪山以完善和发展房地产领域的治理体系,加强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全面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先行示范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力争在完善群众住房公共服务配套需求上打造出一个“坪山样本”。
聚焦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所急
居民满意是小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最重要的目标。对于坪山区“完善群众住房公共服务配套需求改革”而言,坚持以群众需求导向,更好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好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了此次改革的出发点。
“坪山现有保障性住房及人才住房项目在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商,目前基本处于满足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阶段,但对于提高群众劳动技能的教育设施、提高居民素质的文化娱乐设施、保障居住健康的医疗设施等考虑不足。”坪山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周边教育资源不足,医疗资源匮乏、看病远、看病难,商业及公共配套设施不完善、供需不匹配;环境污染扰民,交通出行不便利等成为当前保障性住房及人才住房项目建成入住后的普遍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群众日常工作生活需求的重中之重,是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急。”坪山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改革从来不是凭空想象,在群众心中,改革成效从来不是统计报表上的数字,而是真切的体验、有温度的感受。改革决策是不是聚焦群众最迫切需求?改革推进过程中“最后一公分”有没有打通?
围绕这一理念,为充分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所急,坪山区通过委托第三方专业市场调研公司对坪山已建成交付保障房项目开展专题调研工作,委托给各保障房项目物业管理处发放《坪山区保障房项目群众需求调查问卷》进行调研,并结合信访数据汇总分析,群众座谈、定期走访等形式,不断完成已配租项目群众需求问题台账建立工作,梳理出包含房屋质量通病、教育学位、交通出行、商业配套、物业服务等17项问题。
以坪山区最大的保障房项目聚龙花园一期、二期为例:
通过前期对其现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调研及分析,坪山区梳理出该项目商业配套目前存在的3大核心问题,一是项目商业配比失衡、现有商业体量过小与住宅面积不匹配;二是项目商业配套供求失衡,单一刚需业态与入住人群多样化需求不匹配;三是商业核心竞争力不足,项目现有商业形态以街铺为主,布局分散,难以聚集人气,客群容易被周边大型商圈分流。
问题清晰,方能有的放矢,通过动态收集并掌握保障性住房和人才住房居住人群中关于生活需求等突出问题,按照问题归口和属性,坪山建立需求及问题清单台账,为下一阶段的工作目标和改革重点奠定坚实基础。
“微改造,微设计”解决“最迫切”问题
今年5月29日,由坪山安居公司负责装修的坪山区聚龙幼儿园项目顺利通过竣工验收,该幼儿园位于深圳市坪山区聚龙花园二期七栋附楼,计划装修成9班制公立幼儿园,总建筑面积约3234.76平方米,园区配有食堂、风雨小操场及儿童娱乐设施等。
针对现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不完善、商业配套供需不匹配等问题,坪山选取试点小区,结合住户文化水平、生活习惯等因素,按照“微设计、微改造”原则,进一步优化业态布局,改善现有保障性住房及人才住房项目公共服务设施运营现状,不断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我们着力在群众‘最期盼’的事上想办法、‘最迫切’的事上下功夫,通过‘微设计、微改造’计划,能让现有住房项目以最快的时间完成相关配套的补齐,是针对现有小区公共服务配套不足的最优解。”坪山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微设计、微改造”正在坪山多个保障性住房、人才住房小区实行,将极大提升改造后小区的服务配套设施。
据了解,“微设计、微改造”计划,在有资产合理分配、合规使用的前提下,以群众需求为基点,针对配套商业产权明晰集中的项目采取“微设计、微改造”的方式,将需求落实到具体工作,包括但不限于调整经营或委托使用内容,调整出租或委托使用对象等,确保公共服务配套业态均衡,满足不同居住人群多样化需求。
该计划根据保障性住房和人才住房社区配套及商业用房产权归属情况,结合相关研究结果,按需调整商铺用途,进一步优化业态布局,通过引进增加新的商业配套,同时积极推进新引进商铺,次装修工作,满足住户实际需求。
同时充分发挥社区配套和公共服务用房主管部门的作用,灵活调整社区配套委托使用策略,结合各委托使用经营现状调整社区配套委托使用年限;对于闲置的单元,按照国有资产使用的规定,按需对外出租,确保国有资产得到充分利用。
此外,在已建成住房项目小区配套设施日常管理工作上,坪山区通过与现有项目在管物业公司形成联动机制,适当赋予物业公司管理权力,积极倾听住户诉求,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增补小区配套设施,不定期落实小区内基础配套设施维修维护工作,进一步改善和提升居住环境。
坪山牢固树立从源头上防范风险,将问题解决在萌芽之前的工作理念,创新性建立“三同步”管理机制,实现项目建设全过程闭环管理。对保障性住房及人才住房建设过程进行全管控,并由区住房保障中心牵头,联合辖区各部门通力协作,完成管理机制建设,形成了“全过程、全覆盖、全流程”的综合管理体系,为从根本上解决保障性住房、人才住房的公共服务配套问题提供了可行路径。
首先是全过程。全程管控,对保障性住房及人才住房用地选址、规划设计、建设、验收、分配、使用和运营维护等7个阶段进行管控,并加强用地选址和规划设计的前期管控,分析预判项目周边环境及各类配套设施完善程度。例如在选址环节,明确所在区域内的交通、教育、文化等配套设施与新供用地项目进行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将管控重点提前至项目前期规划、方案设计等环节,堵塞监管漏洞,消弭潜在风险,实现项目建设全过程闭环管理。
其次是过程。加强统筹,及时响应,建立以区住房保障中心为牵头单位,住房建设、生态环保、规划、教育、交通以及产业主管部门等通力协作、分工明晰的住房公共服务配套综合管理体系。
例如针对医疗和教育问题,由区卫生健康局负责统筹规划保障性住房及人才住房项目卫生健康服务资源配置,加快卫生设施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周边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医疗环境及布局,为片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医疗健康服务。区教育局与住房保障中心协同推进保障性住房与学校项目,优化项目布局与建设时序,增加优质学位供应、引进优质教育人才,切实保障该片区居民子女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最后是全覆盖。全面纳管、分类监管,例如针对保障性住房和人才住房建设质量问题,通过制定《坪山区保障性住房和人才住房合理性设计要点》,合理量化和固化公共空间及单体住宅部分技术指标,对外鼓励和引导开发建设单位、对内约束各审批和管理部门。建立跟踪管理机制,推动市、区两级各类保障性住房和人才住房全面纳管,确保项目投入使用时区域内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实现“住有所居,住有宜居”。
(来源 坪山发布)
编辑 彭健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