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低空应用场景以几何速度迭代创新,正向“低空经济第一城”全速竞飞,不断塑造着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率先在全球发展中国家启动碳市场,运营10年来累计成交量超1亿吨、成交额突破23亿元,深圳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改革谱新篇,奋进正当时。放眼今日之深圳,全市上下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热潮,市发展改革委立足深圳发展改革工作实际,牢牢牵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更好发挥其牵引作用,有力有效做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工作,坚定不移实现全年和“十四五”各项目标任务,科学谋划“十五五”规划,努力推动全市发展改革工作开创新局面、再上新台阶,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圳实践注入澎湃动力。
全方位护航 持续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坚持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且针对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决定》共提出8项改革内容。
民营经济是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深圳加快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力量。而民营企业进入市场的难易程度,是衡量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好坏的重要标志。
近年来,深圳加快推进放宽市场准入24条特别措施落地实施,进一步放宽数据要素交易、医药健康、教育文化等领域市场准入,支持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2022年深圳数据交易所应运而生,两年来,深圳数据交易所在合规体系建设、可信数据流通、数据场景应用、数据资产化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为全国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探索新路径。截至今年6月底,深圳数据交易所累计完成交易规模近105.4亿元,其中跨境1.46亿元,均为全国第一。
支持民营企业平等参与招标投标和政府采购,动态更新向民间资本推介重大项目、产业项目、特许经营项目三类清单,支持民间资本深度参与保障性住房、“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城中村改造、养老托幼、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项目建设运营……今年5月,深圳发布“促进民间投资20条”,持续增强民间投资意愿和能力,努力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以及推动民间投资高质量发展。
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围绕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深圳以“先行示范”的标准持续将“一号改革工程”向纵深推进,打出了一套改革组合拳。截至今年6月底,深圳经营主体总数达429.06万户,同比增长5.86%。深圳已成为全球企业的发展热土和广阔舞台。
开辟新赛道 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决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
在深圳的新能源汽车工厂,螺栓拧紧、零件安装、零件转运,人形机器人已开启“打工生涯”,完成汽车装配及质量检查作业;在深汕比亚迪汽车工业园二期,“钢板进,整车出”,每天造车750辆,小漠港装船出海远销欧洲、南美和中东;在深圳北站,国内首个“低空+轨道”联运项目正式开航,从深圳北站飞深圳湾只需8分钟……
新质生产力激发动能,新领域新赛道活力澎湃。深圳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不仅令电子信息产业“老树开新花”,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疾驰,而且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出更多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今年4月发布的胡润“2024全球独角兽榜”中,34家深圳“独角兽”企业跻身其中,涉及健康科技、半导体、人工智能、消费品、物流、零售等领域,其中微众银行、大疆、货拉拉、嘉立创4家企业进入榜单前百强。在“独角兽”总部城市TOP10榜单中,深圳位列全球第六。
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汇聚全球创新资源,深圳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的、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让企业想创新、敢创新、能创新。2023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1880.5亿元,已经连续8年两位数增长,其中企业研发投入占94.9%,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47万家。
创新的背后是国家级战略平台的强力支撑。高水平、高标准建设光明科学城,布局自由电子激光、鹏城云脑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材料基因组、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等设施已经建成并投入试运行……一批开放程度高、综合性能优、产业用户多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加速形成。
绿色做底色 多维度助力发展全面转型
《决定》明确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走进位于福田区的深圳市卡普瑞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一块数字屏幕滚动着各类声音数据,总数高达数百万条,清晰地展示了生态环境声音脉络,通过其监测平台数据统计显示,深圳居民区的鸟叫声占比为47%,工业园区鸟叫声占比高达67%。在高科技的助力下,“大自然声音”的监测与研究正成为连接人与自然的新桥梁,成为衡量生态环境的新标尺。
作为国家首批低碳试点城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碳达峰试点城市以及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试点城市,深圳以更少的能源消耗和更低的污染排放,走出了一条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绿色发展新路径。2023年,深圳万元GDP能耗、水耗、碳排放强度分别降至全国平均水平的1/3、1/8、1/5,清洁能源装机比重78.7%,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今年将在全市开展100个园区绿色低碳化改造试点。”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深圳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支持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推广应用,并网容量已超44万千瓦。在加快推动能源供给侧绿色低碳转型的同时,从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运行等主要环节,全面推进能源消费侧节能降碳,截至2023年底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97.1万辆,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28家。
绿色发展动能澎湃,源于科技创新提供的关键支撑。在绿色技术基础研究方面,深圳率先立法规定基础研究资金投入不低于科研资金30%,累计立项基础研究项目200多项,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累计立项150余项;在绿色平台建设方面,目前已累计建设新能源领域创新载体168个,入围国家能源局首批“赛马争先”创新平台2个,绿色创新载体数量全国领先。
在8月1日发布的《国家碳达峰试点(深圳)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一批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机制试点落地实施,新型能源体系加快构建,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在全国率先示范碳排放双控制度,为国家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提供深圳经验。在政策的加持下,深圳将进一步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深圳特色的智慧化、精细化超大城市碳达峰路径。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匡彧 二审 李璐 三审 赵明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国庆的红漫过鹏城街巷,中秋的月挂在深圳湾的夜空,这个双节,不必复杂,只需一次简单的 “比心”,就能把对祖国的赤诚、对家人的思念,装进深圳的每一处风景里。无论你在深圳何处,用手势“比心”,让国庆、中秋元素入镜,拍一张照片、剪段创意短视频,或是写下拍照打卡图文攻略,带话题分享出来,让你对祖国的爱、对家人的情,被更多人看见! 【本期话题】#双节在深比心祖国# 【活动时间】即日起至10月8日 【活动奖励】优质内容可获得“深圳盒子”、读特客户端开屏展示机会
00:03
#读特小记者#小镇上的风景
乡间小路
01:04
俯瞰蚝乡湖公园 中摄在线(记者 黄建华)图为10月2日拍摄于蚝乡湖公园,该公园位于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画面中能看到公园内有大片葱郁的绿地、波光粼粼的湖水,周边分布着多样的建筑,远处林立着高楼大厦,整体呈现出自然景观与城市风貌相融合的景象,展现出独特的城市生态之美。 据了解, 公园以"碧城枢纽·蚝乡新生"为设计主题,通过整合湿地景观、人行景观桥、生态驳岸等技术,形成水湿地、水舞台、水生岛、水花园四大功能分区。建设中保留原沙井发电厂改造为文创展馆,设置蚝壳墙、蚝壳水迷宫等特色设施,成为展示千年蚝乡文化的重要载体。截至2024年,项目已获得美国建筑大师奖、香港城市设计协会年度大奖等国际奖项。#读特小记者#
【图片动态】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