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之欢 | 人文天地·南海潮

付振双
2024-08-21 08:03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前些天,百岁的叶嘉莹先生寄语:“不向人间怨不平,相期浴火凤凰生。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诗词,是叶先生坚守一生的事业,是疗愈她生命的重要力量,也是她毕生追求并传递给下一代的美好。

诗词之美,在于倾听屈原的血泪申诉,品味“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韧;在于随着王勃的行程驻足滕王阁,感受“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盛景;在于跟着李白的脚步和视野,领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豪壮;还在于凝视东坡居士的身影,回味“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感慨……

印象里,叶先生有一本讲演录,里面讲温庭钧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可谓细致入微,发人深省。单是前两句,对“小山”联想的解释,对“鬓云”的描绘,还有对“香腮雪”的释义,再加上用字和声韵的分析,就叫人受用不尽。温庭筠写女子化妆是“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尽管无人欣赏,尽管自己懒得化妆,但是还要不化则已,要化就要化最好的妆。那么,叶先生是不讲则已,讲必动人,于人有益。

循着诗词之美,叶先生一贯深入浅出,层层拆解,不只是让人理解诗词之意,还要品味诗词之情,明晰背后的文学史意义。如她说:“温庭筠以清新的曲调作歌词,开了词的新声,所以词之兴盛与温庭筠有很密切的关系”,接着,解释说他“以文士的修养和才华,凭借写作的感情冲动,去为这些鄙俗的曲调填写词句”。最后,她还不忘再次强调:“词能从鄙俗的民间俗曲转到文士的手中,温庭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我觉得,读诗词,讲诗词,品诗词,也要写诗词,这也是一种“清欢”,是苏轼说的“人间有味是清欢”中的“清欢”。这种清欢,是一种清雅恬适之乐,百般滋味在口,咀嚼之下,到底心底了无波澜。黄庭坚有词《鹧鸪天》云:“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这种清欢,也是一浇胸中块垒之后的畅快,继而想得开,放得下,拈花不语明心迹。

人就是这样,一直顺风顺水,那就难以深刻地体会山川异域风姿,世间人情冷暖,甚至那些流传千古的诗词也会因之少上很多。如是,想想李白、杜甫、苏轼和黄庭坚,仕途不顺,苦乐遍尝,也未尝不是诗词的幸事!

事实上,叶先生也一生不顺,苦难一次又一次地走近她,但她看透了生活的本质,却依然热爱生活。在晚年,她生活条件好转,没有沉浸在个人享乐之中,而是不停捐出巨款,设立奖学金。她一生追求美,追求和体验诗词之美,硬是把自己活成了一首诗词。何是清欢?清欢亦如是!

读诗词是快乐的,有叶嘉莹先生这样的人为我们铺垫诗词之路,我们更是幸运的。诗词之欢,近于清欢,是总觉得词不达意的欢愉,值得矢志不渝追求的滋味,正如这里的每一个字。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匡彧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甘霖

(作者:付振双)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