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在2024南国书香节少儿馆的舞台上,新世纪出版社特邀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得主、《科幻星球:火星使命》作者赵华,广州市教育研究院语文学科教研员王惠,为读者带来一场题为“读科幻新经典,育科创好少年”的阅读分享会,探讨关于少儿科幻的特点、科幻与科学的关系以及人工智能发展等话题。
“《科幻星球:火星使命》可以说是我创作生涯中的一个里程碑。它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少儿科幻中体量最大、故事最跌宕起伏、科学性和文学性最强的作品。”在谈到《科幻星球:火星使命》这套书与以往的作品相比有何亮点时,赵华如是说。
据悉,《科幻星球:火星使命》系列是国内罕见的大体量原创少儿科幻作品,该书自2021年至今已陆续上市6册,销量达几十万册,取得良好市场反响,并获得“第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提名奖”“广东省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等众多奖项。
该系列图书融合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多学科知识,关注人工智能、核裂变装置、全息影像、星际穿越、黑洞开发等现代前沿科技,以强大科幻想象力将知识巧妙地融入到恢宏的火星场景和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中,启发孩子们对科学产生兴趣和热爱,也让孩子们生发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激发起他们对环境、成长等问题的思考。
“‘没有一朵花,从一开始就是花’,在这朵花绽放开之前,一定有漫长的生长过程和艰难的培育过程。”在谈到《科幻星球:火星使命》的创作过程时,赵华提到,在创作之前,他曾经历相当漫长的素材积累过程和情节构思过程。
对他来说,最困难的不是掌握有关火星的各种知识,而是如何让发生在满目荒凉的火星上的故事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同时又具有严谨的科学性。在历经五六年时间的构思和打磨之后,这部作品终于问世。赵华不禁感慨,“我的创作成熟期,也就是40岁之后的时光大都奉献给了这部作品。”
正如王惠所言,“火星使命的人物塑造和情节结构是有匠心的,火星脸之类的科幻元素体现作者的想象力,而且这种想象力是基于真实科学观测的结果。”在讨论科幻和科学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时,赵华表示,科幻与科学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科幻创作是以科学为基础的,它受制于当前的科技水平。
“任何科幻作家都不大可能在明显超出人类现有认知和现有科技的领域内进行创作。”赵华说道。儒勒·凡尔纳在他的作品里写出潜水艇和直升机、火箭和电视,还写出钢铁岛屿和钻地而行的地行器,但是从没出现过黑洞、反物质、粒子加速器、基因剪辑、互联网等物体和技术,因为后者在19世纪尚未被人类掌握和认知。
“科学就是科幻小说的故事资源,科幻小说也不可能走到科学的前面。”赵华指出,另一方面,科幻虽然不能超越科学,却是科学传播的最好方式。“科幻是最好的科普。”赵华认为,科幻在培养公众的科学精神、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上所发挥的作用是难以取代的。
王惠则表示:“少儿科幻是适合现在生活在科技社会的孩子们阅读的新经典作品。”现实科技发展为科幻作品奠定坚实基础,科幻作品为现实科技发展提供精彩创意,这些创意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帮助他们理解复杂的科学概念,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这对于生活在一个快速变化的科技社会中的孩子们来说尤为重要。”王惠表示。
《科幻星球:火星使命》中出现很多高度智能化的机器人,对于“人类应该如何看待人工智能的发展”这一问题,赵华认为,人工智能是人类生产力的第二次解放,它可以用来处理程式化的工作,释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让人类可以更专注于高级的创造性工作,可以说人工智能是历史的必然,是不可阻挡的科技洪流。
谈论到关于不少人担心人工智能会对人类生存造成影响这个问题时,赵华表示,人类大脑由近1000亿个神经元构成,形成一个极其复杂的网络,这是目前计算机技术所无法比拟的。而且,即使量子计算机出现,它们也不太可能拥有自主意识,因为它们缺乏生命体的基本情感,如对生的渴望和对死的恐惧。“它们最终也只会是人类的高级工具。”他说。
而王惠则提倡,需要辩证地看待人工智能:“我们在引导孩子们阅读科幻新经典时,也要明确告诉孩子们科学技术本身是一把双刃剑。人性中既有美好一面,也有黑暗的一面,要在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中确立人的主体性,明确科学技术是要造福于人类的,而不是给人类带来灾难的。”
赵华向有志于科幻创作的读者们传授四项关键要素:写自己所熟知且情感投入最深的内容,要有不落窠臼的想象力、文学性的语言以及人文关怀。他还鼓励读者们,“只要坚持不懈,总会看到结果的。写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遇到退稿、别人的冷嘲热讽是很正常的事情,重要的是一定要坚持下去。”
据了解,新世纪出版社还将推出赵华全新的少儿科幻长篇小说《科幻星球:守护地球》,并依托 “科幻星球”这一产品线,集聚全国的优秀少儿科幻作品和作者,进一步丰富少儿科幻图书产品,形成具有原创性、创新性、指引性的少儿科幻出版品牌。
(新世纪出版社供图)
编辑 温静 审读 匡彧 二审 李璐 三审 吴德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