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尾声,一场由少年们主导,关乎科幻与文学的“鲲鹏”青少年科幻文学奖2024年公益夏令营迎来收官。
2021年,作为国内首个专门面向25岁以下青少年的“鲲鹏”青少年科幻文学奖在深圳福田落地生根,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尝试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前沿写作的实验场。本次夏令营是第四届“鲲鹏”奖的暑期培育活动,自8月12日开始,由“鲲鹏”青少年科幻文学奖组委会主办,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承办,集结了3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科幻文学少年相聚深圳,最年幼者仅9岁。
一周时间里,这批科幻少年们组成了“学习共同体”,他们在作家前辈的指引下探究科幻创作之道;走进高新技术企业,探秘当今科技的前沿发展趋势,打开创作视角,丰富创作素材;围绕科技伦理的先锋话题展开激辩,探讨科幻作品如何“破圈”……他们“动脑、动口、动身、动笔”,留下了许多值得回味的瞬间。
青少年尝试AI创作
倾听、思索
科幻少年在七天时光迅速成长
过去一周,“鲲鹏”夏令营的学子们度过了“沉浸式学习”的七天,他们首先聆听了专家大咖、前辈作家的谆谆教诲。
科学与幻想成长基金发起人兼总干事马越鹏勉励学子们,要向英国知名科幻小说家克拉克学习,培养用科幻作品预测未来的能力。
知识出版社常务副社长张京涛提到,夏令营营员在七天时间内接受文学、科技、商业的破圈指导,这些营员在文学素养,科幻意识,想象能力等方面已经体现出超越同龄人的潜力。
科幻作家、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获得者马传思指导学子们,科幻作品一定要建构一个自洽的“游戏规则”。“这个游戏规则有可能是自然环境和人的关系,也有可能是里边不同的阶层或者不同的种群之间的关系”。
此外,夏令营期间,科学与幻想成长基金发起人兼理事长马国宾、南方科技大学教授王克东、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尹传红,科幻作家超侠,科幻教育名师陈凡,深圳市儿童文学学会会长万福友,从福田校园走出的青年作家李楚涵、黄子真也在用不同的方式为科幻少年的创作“赋能”。
福田区教育局副局长赵盟充分肯定了这次夏令营的意义,他表示 ,夏令营的创新形式,是福田在实践中发展学生科学素养,推进科教融合的有益探索之一。“少年刘慈欣也许就在我们这个营里。”这是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林君芬对营员们的期许。在这个集萃了知识、智慧和热情的夏令营中沉浸式学习七天,学子们迎来了一个崭新的、蜕变的自己,他们的创作思路日臻成型,也收获了超出原有认知空间的创作知识和智慧。
行走、调研
触达科技发展的前沿和边界
这些天来,营员们先后走进了万思未来馆、华大时空中心、大疆产品体验中心,感知了生命科学、基因科学、自动化科技的历史发展轨迹,丰富自身创作素材。
在华大集团全球总部——华大时空中心整个走访过程中,生命科学领域的各项前沿技术成果、多维度展示模型机、珍稀标本及生命科技演化史、工具自主发展史和华大发展历程悉数映入了学子们的眼帘。日新月异的生命科学技术,也是科幻作品选材的“富矿”所在,给了学子们新的创作灵感。
在大疆产品体验中心,学子们近距离观察各种形态无人机,了解产品背后故事,发展历程及应用场景,解读工程师文化精神。他们玩转机甲,操控飞行,享受不一样的视角体验。在智能遥控下感受科技迭代的乐趣,也更进一步打开了科幻创作的疆域和边界。
七天时光里,学子们触达了科学理论、科幻创作、科技发展的前沿和边界,为科幻创作的伦理和技巧展开了头脑风暴和思想交锋。来自南山实验教育集团南头小学雷昕烨同学表示,在过去的一个星期,每天都有满满的日程,“我们穿梭在各种大开脑洞的讲座,电影赏析和参观实践中,像一块海绵汲取着科幻和文学的营养。”
据悉,接下来,“鲲鹏”奖组委会,在做好征稿工作的同时,持续跟踪夏令营营员的创作情况,还将启动“鲲鹏出海”计划,精选前三届“鲲鹏”奖获奖作品进行翻译、推介,将文字作品进行可视化处理,制作成短视频等,进一步扩大“鲲鹏”奖的国际影响力。
目前第四届“鲲鹏”青少年科幻文学奖正在通过公众号“鲲鹏青少年科幻文学奖”进行征稿,25岁及以下青少年可踊跃投稿。
传承、发展
助推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近年来,福田区科学教学教育以“校内+校外”“课程+研学”“开放+融合”“延展+聚焦”理念为引领,积极创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无论是科幻文学还是科技创新都结出了累累硕果。截至目前,福田学子成功申请发明专利3千余项,在全国、省、市级青少年各地创新大赛中摘金夺银,获奖1千多人次。
福田教育将继续为“鲲鹏”奖的蓬勃发展提供最丰厚的沃土,坚持以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创新人才为目标,坚持资源整合、课程融合、空间配合、活动汇合,形成科学教育、科技普及、创新人才培养的全场域,全时空育人模式,以科普科幻教育助推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冯思颖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闻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