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特别报道│大鹏所城:历史照亮同学们的未来

晶报记者 陈碧霞 通讯员 唐颖 金依/文、图(署名除外)
2024-08-15 07:30
收录于专题:晶报·特别报道

晶报

阳光媒体 非常新闻

摘要

在过去的7月,有着630年历史的深圳大鹏所城,先后迎来了广州工商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深圳大学、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研学实践学生团队。他们响应着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的号召,自发组织参与结对共建实践,从开展赖恩爵振威将军第志愿讲解服务,到华南地区抗战时期医疗卫生资料整理以及大鹏新区红色资源再挖掘,在大鹏所城这座“博物馆大学校”里,收获了不一样的历练与成长。

“赖恩爵将军指挥的九龙海战,最新的史学观点认为是鸦片战争的首仗。在这一仗中,英国侵略者以蛮横无理和突然袭击的方式。首先挑起战争,但在中国士兵的坚决回击下,遭到严重失败,碰得头破血流……”这是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学生张雨欣在大鹏所城赖恩爵振威将军第(赖恩爵的府邸)当志愿讲解员时的一段讲解词,“每次向游客们讲到这段历史时,我会特别地自豪!”

张雨欣是今年暑假在赖恩爵振威将军第参与志愿讲解服务的众多大学生之一。在过去的7月,有着630年历史的深圳大鹏所城,先后迎来了广州工商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深圳大学、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研学实践学生团队。他们响应着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的号召,自发组织参与结对共建实践,在大鹏新区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鹏所城和土洋村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的保护管理机构,国家三级博物馆)、新区群团工作部和大鹏办事处的支持下,从开展赖恩爵振威将军第志愿讲解服务,到华南地区抗战时期医疗卫生资料整理以及大鹏新区红色资源再挖掘,在大鹏所城这座“博物馆大学校”里,收获了不一样的历练与成长……


▲大鹏新区大鹏所城较场尾航拍图,南门街与较场尾远景。 视觉中国供图

在赖恩爵振威将军第当志愿讲解员

大鹏所城,全称为“大鹏守御千户所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距今已有630年历史。大鹏所城位于广东省深圳市东南端大鹏半岛的中部,东临大亚湾,南接大鹏半岛,依山面海,地理区位优越,是我国明清时期东南沿海重要的海防军事要塞,是我国海岸线之1.8万公里的大陆岸线上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海防卫所,在明清两代抗击葡、日、英等殖民主义者的斗争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沿海所城,大鹏为最。”深圳别名“鹏城”即源于此。2001年,大鹏所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国家级的珍贵文化遗产。2003年,大鹏所城所在的鹏城社区被公布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大鹏所城现有12座明清两代“将军第”,共计21处全国重点文物建筑、11处遗址。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赖家“三代五将”的故事。从清朝嘉庆到道光年间,赖家三代出了五位将军,清代振威将军赖恩爵便是“赖家军”的杰出代表,他参与并指挥的“九龙海战”是一次反抗英国殖民者的著名战斗,吹响了中国近代史上反帝反侵略的号角。抗战时期,振威将军第西座成为“东江纵队青年干部训练班”所在地,保家卫国,延续爱国英雄情怀。

广州工商学院志愿队是首批参与赖恩爵振威将军第暑假志愿讲解服务实践的大学生团队。对于这段经历,同学们有着共同的感悟和心愿。“对我们每一个人而言,这是一次心灵与知识的双重洗礼。我们不仅深入了解大鹏悠久的历史脉络,更在实践中锤炼了团队协作能力,提升了个人沟通表达与即时应变的能力。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吸引更多热爱自然、崇尚文化的朋友踏上这片土地,共同聆听那些动人的红色故事,体验大鹏独有的山海风情。”

▲广州工商学院学生志愿者给参观者讲解大鹏历史。

“很多文化需要我们去守护”

为了让这群大学生志愿者在“上岗”前做足功课,大鹏新区博物馆、大鹏办事处和大鹏新区群团工作部联合组织了“线上+线下”的系统培训,包含了大鹏所城的历史、讲解技巧等。

“大鹏新区博物馆专业讲解员为我们做线下示范讲解,从理论知识、服务规范到讲解礼仪等,现场进行了实景模拟讲解指导。”深圳大学人文学院行深绿美实践队成为第二批志愿讲解员,13名队员来自不同专业,大家因对大鹏所城的文化历史感兴趣,通过“百千万校地通”平台集结在一起。作为实践队发起人之一,张雨欣介绍,“完成讲解培训之后,7月15日开始,我们便分组分工、协同配合,进行串联讲解,将赖恩爵将军抵御外来侵略、保家卫国的家国情怀,以及当年东纵青干班的故事,分享给前来参观的游客。”


▲深圳大学学生在赖恩爵振威将军第给游客讲解。

能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他人,张雨欣表示“这是一次意义非凡、独特而深刻的体验”。她负责的是振威将军第大门到前厅部分的讲解服务。“这个过程最大挑战就是要面对不同年龄段的游客,如何因人而异地调整讲解方式,同时随机应变地解答他们的疑问,让他们能听明白这些故事,对这段历史感兴趣。”她查阅了好多史料,从门口的石狮、门上御赐的牌匾,到大门的木刻件,再到前厅赖恩爵将军铜像、画作等,她挖掘出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作为讲解素材。

来自云南昆明的张雨欣喜欢户外运动,这已是她第四次来到大鹏。这一次暑假社会实践让她对深圳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和情感,“深圳不只是一座科技创新发展的年轻城市,它有很多历史需要我们去挖掘,很多文化需要我们去守护。”

“这段历史不能遗忘”

对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潮鹏湃”实践团的成员来说,他们在大鹏所城的研学实践经历让他们收获了不一样的知识,也是一次难忘的成长历程。

“新潮鹏湃”实践团抵达大鹏所城之后,在大鹏新区博物馆副馆长黄文德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华南地区抗战时期医疗卫生资料整理以及大鹏新区红色资源再挖掘的调研工作。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潮鹏湃”实践团的同学们在搜集、整理东纵革命史迹。

“革命史、党史、人物传记、会议记录、文献期刊……成堆的史料小山般地摆在我们面前,而大家要做的是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提炼出能够为专题写作提供史料支撑的信息。”“新潮鹏湃”实践团发起人之一、英文学院的何叶蕊同学介绍,在实地参观了大鹏所城的红色旧址之后,12名队员在大鹏所城怡文楼童书馆,与黄馆长一起开始华南地区抗战时期医疗卫生工作专题展的相关史料梳理工作。

经过三天的资料搜集,队员们终于合作完成了《命悬一线——华南地区抗战时期医疗卫生工作专题展》初稿的撰写。“我们从医疗卫生工作背景、医疗救护英雄事迹、医疗技术与方法以及国际合作救治四个方面,从微观切口展现宏观历史,讲述极具代表性的华南抗战医疗卫生史。”何叶蕊表示,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让大家很惊讶,特别受教育。

“之前的研学都是走马观花地参观,没有像这次一样,是在博物馆专业老师指导下,一群人通过分工协作、齐心协力地完成一项特别有意义的历史挖掘工作,这个过程特别有成就感!”“新潮鹏湃”实践团分设三个小组,其中的宣传小组还专门开设了“新潮鹏湃”实践团公众号和视频号,对这次研学的过程进行记录,把研学成果进行总结分享。“我们希望更多人通过这个平台去了解华南地区抗战时期医疗卫生工作这段不能被遗忘的历史。”

在大鹏所城这座“博物馆大学校”里,这群大学生对深圳有了新的认识。“深圳这座站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城市,原来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不能遗忘这段历史,要去整理、重视和传承。”

办好博物馆这所“大学校”

7月1日至7月24日,大鹏新区博物馆与各大高校围绕“赖恩爵振威将军第志愿讲解服务”“大鹏所城历史‘印记’摄影集”“东江纵队革命史料挖掘”“大鹏山海研学路径”等内容,持续开展“志愿讲解服务”约120场,累计宣教惠民3000人次;形成《命悬一线——华南抗战时期医疗卫生工作》(初稿)研究报告一篇;挖掘东江纵队革命史实——“追寻刘黑仔的英勇故事”,研学活动吸引近20组家庭参观学习。

2024年是大鹏新区旅游高质量发展奋进年,为加强校地合作、馆校合作,在此前的6月19日,大鹏新区群团工作部、大鹏新区博物馆与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运动学院结对共建“大鹏新区红色文化教育与实践基地”,三方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在未来三年围绕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红色文旅创新宣传、红色文化育人实践等内容,以项目研发、组织共建、资源共联、成果共享等方式,探索红色旅游产学研深度发展的大鹏路径。


▲2022年4月14日《晶报》“观文脉”专版刊出大鹏所城航拍图。

大鹏新区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大鹏新区博物馆将深化“校地协同共建”机制,继续加强与高校合作共建,研发适合青年大学生的需求项目,积极打造高校学子教育的“第二课堂”,结合青年力量,发挥好博物馆的宣教职能,通过课题研究、实践交流、徒步探索等方式,深度挖掘大鹏悠久的海防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将大鹏这片革命沃土资源利用好、发扬好、传承好。依托大鹏独特的山海资源优势结合高校师资力量,助力大鹏文旅高质量发展,不断探索开拓文博教育新路径,进一步拓展博物馆的教育方式,拓宽博物馆的服务人群,充分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作用,真正办好博物馆这所“大学校”。

编辑 刘珂

(作者:晶报记者 陈碧霞 通讯员 唐颖 金依/文、图(署名除外))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