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很贪心,想要体验多重人生,探索各种生活方式。那么,跟着一本书去游历、去穿越,是最容易的方式。”近日,帆书APP《李蕾讲经典》栏目迎来上线三周年,该栏目主讲人李蕾接受读特新闻记者专访,分享了她对于阅读与人生的独特见解。
三年间,李蕾解读了160余本书籍,栏目累计播放量破2亿。除了主讲人,李蕾还是著有《最是诗经慰人心》《春山可望》《藏地情人》等畅销书的作者。在成为作家之前,她亦是一位有着15年主持经验、对谈过无数业内大咖的主持人。金庸、易中天、马未都、钱文忠等声名显赫的文人墨客,都曾是她演播室的嘉宾。
李蕾曾说过,“慢慢读,不孤独”。她认为,阅读是一种能够迅速识别同道中人的方式,让人们能够结伴同行,共同追求智慧。而“经典书籍”于她而言,更是蕴含着无尽的生命力。
“经典意味着生命力”
讲书人、作家、主持人、创业者……这些多样的角色,似乎难以集于一人之身,然而,却在李蕾身上和谐地融为一体。于她而言,读书是为了追求快乐,也是为了自我成长。而经典之作,则是她洞察自我,探寻生活真谛的途径。
“经典意味着生命力。”或许,这也是《李蕾讲经典》栏目的创立初衷。李蕾回忆道:“最初,栏目被命名为《李蕾慢读》。其中的‘慢’,并非单纯的时间概念,而是一种内心感受。”
李蕾接受读特新闻记者专访。
一直以来,李蕾都在倡导“慢读”。她深信,人的成长很缓慢,真正的美好需要时间沉淀。“‘慢读’的精髓在于摒弃‘速读’带来的焦虑和内耗,通过这种方式,真正地滋养心灵,促进个人成长。”
三年间,李蕾已解读160余本书籍,其中,超过百万字的作品达十余部,其栏目累计播放量超过2亿。她将这些书籍视为“宝藏”,并分享了自己选择书籍的方式。
“我首先会完整地阅读整本书,深入理解其内容,”李蕾分享道,“然后,我会选择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能够触动情感和智慧的书籍进行解读。在解读时忠于原著,阐述书中的内容和时代背景。如果作者本人的故事和经历比作品更加引人入胜,我也会一并分享。这样,每次的解读都仿佛是一次人文通史的拓展。”
经典是时间馈赠的瑰宝。“经过大约一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将原先的‘慢读’概念升级为‘讲经典’,使节目定位更加明确,即专注于推广与经典相关的好书。”
同时,李蕾的“经典书单”也在不断扩充和丰富。从最初以小说为主,到现在涵盖哲学、艺术、历史等多个领域。她将后者比作“骨骼”,坚信一个人不仅需要“血肉”来丰满自己,更需要坚实的“骨骼”来支撑,这样的结合才能赋予生命真正的力量感。
“书籍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角度”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李蕾眼中,“三”是一个深情的数字,意味着从基础出发的无限可能。而今,《李蕾讲经典》栏目已上线三周年。于她而言,讲书如同播撒希望的种子,能够孕育出新思想。“若是有人能从我的讲述中看到光芒,甚至因此受到触动也来讲书,鼓励更多人热爱阅读,这将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
在《李蕾讲经典》栏目中,《小王子》一书的播放量居高不下。有书友在评论区留言:“从未想过会为一本童话流泪,但还是被《小王子》感动了。”书友们认为,李蕾用声音与感触进行细腻解读,堪称“完美的领读引路人”。
李蕾分享了一个与《小王子》相关的温馨故事。在一次演讲中,一位西装革履的男士低声告诉她:“李老师,我喜欢听您讲书。”当被问及最喜爱的书籍时,这位男士选择了《小王子》:“听您讲完这本书,我才知道,我的妻子就是独一无二的玫瑰花。”李蕾感慨道:“这或许是他此生说过的最浪漫的情话。”
李蕾与书友合影。
书友们带给李蕾的惊喜,远不止于此。去年,一位小女孩在作文中提到,2023年对她影响最大的人物是辛弃疾。
为何会是一位与自己相隔几百年的古人?原来,一切都源于李蕾“10首诗词讲透辛弃疾”节目中对辛弃疾的讲解。李蕾透露,这个女孩曾对诗词不感兴趣,考试成绩也不理想。但听了节目后,开始对诗词产生兴趣,甚至在诗人的故事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力量,古人的生命力在她身上得到了新的体现。
李蕾的解读被称作“人间清醒的女性视角”。对此,她坦言:“人往往在犯过许多错误后,才能变得明智。书籍为我提供了另一个观察世界的角度。比如,社会普遍崇尚苗条,但若我偏爱丰腴之美呢?”李蕾认为,“人间清醒”不过是认清自己,并勇于承担自己的选择。
“在阅读中,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
对于深圳,李蕾并不陌生。“深圳给我的感受就是年轻”。在她看来,年轻不仅是一个年龄的概念,更代表着一种朝气蓬勃、勇往直前的生命态度。
她以《逍遥游》中的故事为例,讲述了大鱼“鲲”如何不满于水域的局限,梦想着化身为翱翔天际的大鹏鸟。她解释道:“这种追求改变和突破自我的精神,恰恰映射出深圳这座城市的年轻气息。”令李蕾印象深刻的,还有深圳的地铁站名“翻身”。她认为,这座城市处处充满了可能性与机遇。
李蕾与书友合影。
阅读在城市文化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李蕾曾说过,“慢慢读,不孤独”。在她看来,阅读不仅能够滋养精神世界,更能在喧嚣的都市中为人们寻得志同道合的伙伴。
深圳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追梦人”。在这样一个多元且快节奏的环境中,或许时常会感到孤独,因为真正的理解并不易得。然而,李蕾相信,书籍能成为精神的寄托和沟通的桥梁。“通过分享喜爱的书籍,寻求精神共鸣,从而缓解孤独,找到城市归属感。”
编辑 钟诗婷 审读 张蕾 二审 张玉洁 三审 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