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读初中时,人间至味是深圳市罗湖区金塘街一间东北菜馆里的朝鲜冷面。吸足了酸甜汤汁的荞麦面,犹如一尾鲜活的小鱼游入口中,劲道爽滑,让我毕生难忘。
我第一次吃朝鲜冷面,便是在这里。那是2005年的一个冬天,我厚着脸皮去学校食堂吃免费的例汤和白饭,受到了阿姨的白眼:“要买票才能打饭!”她的声音之大,吸引了不少“吃瓜群众”的目光。我像犯了错的孩子,慌忙羞愧地低下头去。不一会儿,同桌来到我的身旁,拽着我逃离了这里。
她把我带到学校斜对面的东北菜馆。刚坐下,她便豪爽地把钱包拍在桌上,说:“想吃什么,随便点,我请!”我愣住了。在她的催促下,我勉为其难地翻开了菜单。与其说看菜单,不如说是看价格表。最终,我的目光落在了“朝鲜冷面”四个字上。彼时,我不知道那碗面怎么做法,又会有怎样的味道。我只知道,那碗面价值10元,是全餐厅性价比最高的食物。
我合上菜单,向服务员说出“朝鲜冷面”四字时,同桌惊愕地问我:“大冬天的,你吃冷面?”说完,她重新打开菜单,试图让我点别的菜,但终究拗不过我,只好作罢。
冷面端上来时,只见金色大汤碗里漂着半颗鸡蛋、两片熟牛肉、一撮黄瓜丝儿和几片蘸着辣椒酱的白菜,碗里泡着的灰色细面,与我以往见过的面条不大一样。同桌是地地道道的东北人,她告诉我,这是东北地区的特色名菜,在炎热的夏天尤为受欢迎;而我面前的这一碗,一看就知道不正宗。
我也不管它正不正宗,夹起面条就送入口中。细细咀嚼,只觉面条韧劲十足,淡淡的荞麦香随着牙齿的一张一合,迅速充盈了整个口腔。我顺手舀起一勺汤汁,冰冷的酸汤瞬间从舌尖漫进骨子里,激起一身鸡皮疙瘩。看着窗外的树叶被寒风摇动,我的心里也刮起了一阵风。
童年母亲带我离开父亲后,家里的经济重担一下子全都压在了她身上。母亲常常把“又不够钱交租了”“又要去借钱给你交学杂费了”这类怨言挂在嘴边,以此暗示我要多理解她的不容易。
当年学校食堂一顿标准午餐的价格是5元,白饭和例汤则放在公共区域,供学生免费续。听说食堂的饭菜特别可口,我却从来没有在那儿正经地吃过一顿饭。若不是那天中午天气寒冷,我大概不会想到去食堂蹭热乎乎的例汤,自然也就不会尝到那碗朝鲜冷面了。
我端起大汤碗,连面带汤吃得干干净净。放下碗时,就连我自己也吓了一跳——平时一顿饭只吃半块大饼的我,何时胃口竟变得这样好?同桌以为一碗冷面不足以让我饱腹,兀自翻开了菜单。我连忙摆摆手,说:“我吃饱了。等我以后赚到钱,一定请你回来这儿吃冷面。”同桌爽朗地笑了:“那麻烦你别在冬天请客。”
四年后,我去广州读大学,期间通过勤工俭学赚到了人生第一笔小财富。放暑假时,我回到深圳,约同桌回母校走走,顺便兑现当年的承诺。可惜的是,那时母校正经历涅槃重生,金塘街这间东北菜馆也早已易了主。最终,我们只好通过导航软件,另觅东北菜馆。
多年后再次品味的朝鲜冷面,还配了苹果片、咸菜、白芝麻粒等食材,吃起来口感更加丰富。我这才了解到,原来冷面有多种做法,按地区可细分为西塔冷面、延吉冷面、鸡西冷面等。
后来,我品尝了延吉冷面、鸡西冷面,还去过韩国首尔吃冷面。然而,最让我魂牵梦萦的,却依然是在我最穷困潦倒时,同桌接济我的那碗不正宗的朝鲜冷面。
编辑 刁瑜文 审读 伊诺 二审 张樯 三审 詹婉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