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推出首席工程师,最大化激发企业选人用人育人的活力?如何全力推进港澳专业人才要素流动?如何提升重点产业高端紧缺岗位清单的科学性、精准性和可操作性……为进一步发掘、总结推广人才发展工作创新改革案例,近日,深圳市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零跑者”项目汇报会在深圳市人才研修院举行。“构建光明科学城 ‘才享光明 ’人才综合服务平台”等11个“零跑者”优秀项目,集中展示近年来深圳各区、各单位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的创新亮点举措,充分激发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创新活力。
深圳是一座移民之城,也是一座人才之城。数据显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5.81%,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20年居全国城市首位;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615家,总量达2.47万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9家,总数达742家。可以说,深圳是各类人才干事创业、成就梦想的发展热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才来深创业奋斗、实现梦想。
为深入推进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发掘、掌握、总结、推广一批基层人才工作的改革案例,市委人才办征集了48个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零跑者”项目,并从中遴选出有代表性的优秀项目,通过举办“零跑者”项目汇报会进行集中展示,促进人才工作创新经验做法深入交流、全面推广。
在深圳市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零跑者”项目汇报会现场,11个“零跑者”优秀项目逐一进行汇报展示,通过综合展示、评委提问、现场答辩、互动点评、改革热力值评价等环节,全方位展现改革创新亮点举措和成效。
创新医疗、教育人才职称评价体系,编制深圳市重点产业高端紧缺岗位清单,推出“大众点评”式人才服务模式等……此次展示的11项深圳市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零跑者”优秀项目,涵盖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服务等环节,这些项目不仅是人才工作创新突破的典范,更是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生动实践,充分展示了深圳在人才工作方面的创新举措和显著成效。
据透露,接下来,深圳将深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掘和总结推广基层人才工作的改革案例,打造人才工作创新经验交流的展示平台,进一步激发全市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创新活力,让深圳成为一座充满魅力和创新活力的人才之城。
【特报新闻+:深圳市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零跑者”优秀项目】
1.构建光明科学城“才享光明”人才综合服务平台11个“零跑者”优秀项目
光明区委组织部牵头,创新推出光明科学城“才享光明”人才综合服务平台,聚焦解决传统政务服务平台功能单一问题、高层次人才对高性价比市场化服务需求问题,建立“大众点评”式的人才服务平台,吸引全区四大商圈、近百家商家入驻平台,为人才提供衣食住行等专属折扣优惠,以市场化的形式提供“一站式”“菜单式”便利化服务。截至目前,平台吸引全区2600余名高层次人才注册申领人才码、1000 余名人才申领普惠码,提供涵盖住房、教育、政务、文体、法律、金融等19项人才专属服务。
2.率先研究制定重点产业高端紧缺岗位清单
市人力资源保障局在市委组织部、市人才工作局的指导下,在全国率先开展《重点产业高端紧缺岗位清单》制定工作,首次运用“定量 + 定性”建模方法,采用“人才画像”评价方式。目前,已在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2个重点产业发布首批高端紧缺岗位清单,年内将发布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脑科学与脑机工程等 8 个重点产业的高端紧缺岗位清单,将在2025 年实现“20+8”产业全覆盖。
3.首创“成就制+积分制+举荐制”人才评价体系
福田区落地实施《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人才认定管理办法》,首创“成就制+积分制+举荐制”评价体系,率先衔接香港引才计划,充分向用人主体授权,在“破四唯”与“立新标”并举的人才评价改革之路上走出关键一步。针对非全职境外人才无法享受服务问题,通过设立“成就制”实现顶尖及香港人才即来即享;推出“积分制”,从教育背景、紧缺程度、用人单位评价等12个维度进行积分,实现青年科技人才应享尽享;通过“举荐制”拓宽人才认定渠道,实现特殊人才应识尽识。
4.跨境便利执业服务促进港澳专业人才要素流动
2020 年以来,前海先行先试,先后发布《深圳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香港工程建设领域专业机构执业备案管理办法》《深圳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香港工程建设领域专业人士执业备案管理办法》等,已实现香港注册建筑师、港澳税务师、港澳导游等 24 类专业人士无需参加内地职业资格考试,可直接或经备案(登记)后在前海执业。据统计,现已有 1141 人次的港澳专业人士在前海执业或完成执业备案(登记),有效促进了港澳专业人才要素流动。
5.创新探索医疗人才职称评价体系
从2021 年起,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开始探索并建立卫生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中的人才评价体系,以职业道德为基础,以代表性成果为核心,建立了集学术贡献、医疗能力、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专业影响、履职服务为一体的“六维人才评价体系”,对卫生人才进行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在实践中,评审体系获评审专家高度认可,员工满意度逐年提高,人才业绩成果稳步提升,有力促进了高端人才队伍建设。
6.“四链融合”一站式平台打造人才桃花源
为推动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建设,南山区在桃源街道打造“四链融合”的人才服务平台,即构建人才链、整合资金链、打造创新链、形成产业链,通过高标准建设“四链融合”的国际化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解决国际人才资源对接难、高校人才成果转化难、创业人才发展经营难等创新创业难题,为科技型创业企业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聚合全球高端人才、吸引支持各类高层次人才来深创新创业。
7.创新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
宝安区践行“制造业当家”理念,锚定“产业发展集聚人才”方向,创新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在深化人才评价改革方面,坚持以自主培养为总体思路,从入口、培养、评价、服务四端着手,创新开展工程师集聚、工程师价值激励、工程师培育提升等九大行动,并支持重点产业集群企业面向一线评聘首席工程师,通过设立首席工程师工作室,发挥其在名师带徒、技术攻关等方面的引领作用,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
8.制定汽车领域“湾区标准”促进技能人才互通
近年来,国产新能源汽车新势力蓬勃发展,亟需高素质技能人才。坪山区探索制定新能源汽车领域湾区标准,联合多家单位编制新能源汽车维修工“一试多证”职业评价规范,填补产业职业标准空白;开发培养评价教学资源库,探索开展“一试多证”技能人才评价新模式,实现一次考试可同时获得多个技能等级证书,面向粤港两地学生和社会劳动者开展技能考核评价,助推粤港澳职业技能人才评价规范的互认衔接,促进粤港澳技能人才湾区互通。
9.实行“代表性成果”为核心的人才评价机制
作为全国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率先推行以“代表性成果”为核心的人才评价机制,努力成为科技人才评价的“零跑者”。重点考量科技创新度、发展贡献度及产业关联度,构建多元化的人才评级方式,重点关注对“事”和“人”的评价,经过评价改革,科研人才的创新活力得到极大激发,涌现出一大批创新成果。
10.完善教师职称评价标准 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
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是深化教师职称评价制度改革重点内容,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教师职称评审中,要求副高级以上职称申报人提供1-3 份代表性成果,由学校匿名送校外同行专家进行评价,评价意见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参考。根据创新代表性成果呈现形式、创新性、影响力、贡献度等方面,科学、有效地评价申报人的业绩水平与实绩贡献,引领教师在自己擅长的教科研领域深耕,努力产出优质成果。
11.创新构建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分类评价体系
深圳机场创新构建专业技术技能人才评价标准、评价机制和结果运用方式,建立双通道并行的人才成长机制。为构建差异化评价体系,建立专业、技术、技能人才“任职资格标准”,并设计配套管理机制。通过创新人才评价机制,三年来,已有1600余名员工晋升加薪,多人获“全国技术能手”“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为世界一流机场建设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
编辑 温静 审读 匡彧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朱良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