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去景区看“人从众”的暑运出行旺季,不少旅客却因为预订了机票而心里拔凉拔凉。很多旅客反映,自己在购买机票后,接到了自称是航空公司工作人员的电话,声称因为航班变动需要退还费用。由于对方能准确说出旅客的航班信息和个人信息,不少人上当受骗,遭受财产损失。真是“天天上一当,当当不一样”!
怎么办?有媒体采访了专门为航空公司、机场和机票代理商提供旅客出行服务系统的中国航信相关负责人,请其分析旅客个人信息泄露的渠道,并介绍了中国航信对机票分销系统个人工作号开启登录短信验证功能等相关做法。媒体在报道中还为旅客如何识破机票退改签骗局提供了三招,包括关注来电号码、警惕“有赔偿”、绝不“屏幕共享”。
这防骗三招用起来还有点费劲。比如第一招关注来电号码,要求旅客不能相信航空公司或在线票务服务平台的官方电话之外的电话,尤其是陌生的个人手机号或以“00”“+”开头的号码。那不知道航空公司或在线票务服务平台官方电话的人,就很容易将诈骗来电当成“官方电话”。
尽管说“技多不压身”,但学技费力费神啊。订个机票就要让旅客学习“防骗三招”,那旅客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遭遇的新型诈骗层出不穷,如果都要这样学习“防骗术”的话,那岂不是要把自己学成“反诈专家”?一个人要费这么多精力来防骗的话,还剩下多少时间去生活、学习和工作?
想想那些年,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之际,有关部门和机构今天出来教群众如何识别苏丹红鸭蛋,明天出来教群众如何识别染色馒头,后天出来教群众识别注水肉……以致有人感叹道:消费者不仅不可能学习这么多知识,也不应该让消费者学习这么多知识,国家设置了许多相关职能部门,他们应该把好关口。
同样的道理,买个机票要学“防骗三招”,报个旅游团要学“防骗四招”,暑假兼职要学“防骗五招”,连暑期玩个游戏也要学习“防骗N招”……敢情这个暑假就天天待家里学习“防骗知识”得了,还出什么门呀?随着网络技术发展,电信诈骗不断翻新手段、花样,个人要想不被骗,就得天天可劲学习防骗知识吗?
“在其位,谋其政”和“君子思不出其位”,都是常识。防止旅客个人信息在购买机票过程中泄露,这是航空公司、机场、机票代理商以及相关服务系统提供者的本职所在。另一方面,新型骗局防不胜防,旅客很难想到自己会因为购买机票而泄露个人信息从而遭遇诈骗,让旅客去学习识破机票退改签骗局的知识也是勉为其难。
当机票退改签骗局出现的时候,有关部门和主体应该做的是立即检视内控机制中的漏洞,改革内部监管与保密等体制机制,让全链条各环节做到严丝合缝,拧紧旅客个人信息“安全阀”。现在,我们没有听到各个相关方的反思和检视——只有个别相关主体做了一些改进工作——却是若无其事的“知识普及”,这是让人有些诧异和失望的。
社会治理需要各方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在这个基础上各方密切配合、协同发力,这样才谈得上共建共治共享。如果自己的活不好好干,却还想着让别人来参与“共治”,那就不好办了。
编辑 欧阳晨煜 审读 匡彧 二审 桂桐 三审 潘未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