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多维展现光明生态禀赋?
8月2日,“研学在光明”启幕暨虹·自然音乐会首演活动在虹桥公园自然教育中心举办,为期一个月的光明首个品牌研学系列活动就此掀开了华丽的篇章。
光明区通过研学体系以公园为核心,联动全区其他资源,打造出“山水连城·探索光明”自然研学教育品牌。
漫步于虹桥上的行人仿佛五线谱中跳跃的音符,寻着大自然的音乐,融入这个乐谱中,以静谧的森林为舞台,在旋律中感受大自然的洗礼。
在这里,你可以见自然之美,谱诗意之韵,品人生之味。
在这里,你可以登露台远眺,感受生态美景。
在这里,你可以在艺术空间,与艺术沟通,感受诗意的涌动。
在这里,你还可以进行科学畅想,在对谈间,思维与思维碰撞,迸现出灵感的火花,共同构筑出我们所期待的未来的模样。
当前,光明正加紧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尤其重视生产、生态、生活的有机融合发展。
仲夏夜的任何一瞥,或许就是虹桥公园的魅力之处。
在光明,人间“烟火味”亦是“文化味”;城市的幸福体现在一项项民生福祉里,承载着人民对这座城市的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
伴随暑假的到来,为了丰富公园文化品质,让市民群众在“家门口”畅享公园生活,光明区城管和综合执法局正式启动了2024“FINE光明”仲夏悠享季公园活动,结合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成长需求,盘活公园服务资源,组织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系列体验活动和暑期特色研学服务,用公园打开光明生活,点亮孩子们的缤纷暑假生活。
“趣”体验——缤纷夏日,公园精彩活动大放送
FINE光明·YUAN生活——仲夏悠享季之“盛夏游园会”片区公园流转式活动自7月20日起,正式开启了为期44天的公园生活“趣”体验。
从7月起,您可以通过在新城公园、德园、科学公园(北翼)、开明公园举办流转式公园活动,带来动物研学、仲夏游园、水上互动、科普研学等多种多样的精彩活动,丰富市民夏日生活。
活动期间,市民在炎炎夏日体验了激动人心的“公园水作战”;趣味十足的游园会——纸网捞鱼、公仔互动、音乐表演、小丑巡游以及琳琅满目的各色小商品让市民感受“趣味一夏”,给市民朋友们带来夏日生活趣体验!
此外,垃圾分类小小讲解员培训、虹桥公园“植物密语”、小泥巴营地等科普类研学培训活动,激发了孩子们探索自然的意识,开启了与众不同的自然研学探索之旅。
截至目前,光明已累计开展22场暑期特色活动,最高单日人流量达2万人次,累计成功吸引超30万名市民游客积极参加,让有趣、好玩、涨知识的公园活动充实一“夏”。
多维度——研学在光明,打造自然研学品牌
7月活动好评连连,8月活动也同样异彩纷呈。
近期,研学在光明”启幕暨“虹·自然音乐会”首演活动在虹桥公园自然教育中心举办,光明首个品牌研学系列活动就此掀开篇章。
虹·自然音乐会、盛夏游园会、蓝桥篝火音乐会、虹·自然音乐市集、大地艺术研学课程以及13场公益研学等共计29场活动陆续在虹桥、明湖、科学、新城等公园开展。
此次“研学在光明”活动,首次推出光明公园“研学三宝”即“1+5+N”三大教育体系、“1+1+N”三大科普维度和光明公园研学地图,以五个自然教育中心、六大中心公园片区为基地,常态化、公益性、持续性推出多种主题研学内容。
“1+5+N”三大教育体系,包括挂牌一个光明博学院、建成虹桥公园、大顶岭、大雁山、明湖及科学公园五大自然教育中心,落地以华大基因为首的N个专业研学机构。“1+1+N”三大科普维度,涵盖打造一条光明区示范研习径步道——“彩虹步道”,组建一支全域自然导赏员团队,举办N场公益科普研学活动。
暑假特别推出的“研学在光明”活动,采用“1+3+6”的模式,即1个主会场——虹桥公园,3个分会场——科学公园、明湖公园、片区公园,共联动6个品牌机构,打造持续44天共计29场活动的研学盛宴,辅以光明公园研学地图,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激发公众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与热爱。
这一系列内容的推出,标志着光明区将常态化、公益性、持续性推出多种研学主题,为培养未来科学人才、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具有光明全域自然教育特色品牌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新载体——“全域、全龄、全季”自然教育活动
近年来,光明区发挥山水林田湖生态优势,探索公园生态赋能城市人文,已建成公园279个,公园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5%,人均绿地面积在全市名列前茅。
虹桥公园、大顶岭、大雁山、明湖及科学公园等5个自然教育中心相继面向群众开放,近两年累计开展自然教育课程近百场,自然教育工作发展驶入“快车道”。
未来,光明区将不断提升公园综合服务能力,活化公园绿地资源,为市民提供多元休闲场景,持续释放“FINE光明·YUAN生活”品牌效应。同时,光明区研学体系将以公园为核心,联动全区其他资源,提升户外自然游憩网络,开展自然教育课程和专家论坛讲座,打造自然研学志愿者团队,开发线上运营平台,策划“全域、全龄、全季”自然教育活动,持续擦亮“山水连城·探索光明”自然研学教育品牌,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良好氛围;让公园成为百姓绿色生活的新载体,也让更多的市民群众在生态中畅享诗意生活。
编辑 周晓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