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下一站,体育名城

读特新闻记者 高灵灵
2024-08-11 20:11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摘要

在一系列政策的指引下,深圳正加快形成与国际著名体育城市定位相匹配的发展格局。

这个8月,深圳因体育再次闪耀在世界的舞台上。

北京时间8月12日3:00,巴黎奥运会闭幕式将在法兰西体育场举行。本届奥运会上,来自深圳的12名运动员大显“深”手,斩获2金1银1铜,再创历史佳绩,展现了深圳体育的动人风采,让深圳人感受到了不一样的“体育自信”。

亮眼成绩的背后,深圳全力建设高质量国际体育名城的决心和魄力可见一斑。40多年来,深圳在经济、科技和文化领域快速发展,深圳体育同样以“深圳速度”和“深圳质量”强势崛起,跻身于全国一流体育城市行列。2021年至2023年,深圳连续三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打造国际著名体育城市”。在一系列政策的指引下,深圳正加快形成与国际著名体育城市定位相匹配的发展格局。

打造高质量国际体育名城,深圳,准备好了。

体教融合

深圳成为体育健儿的“成长摇篮”

随着巴黎奥运会进入尾声,深圳运动健儿悉数亮相完毕。本届奥运会,深圳的“奥运兵团”成绩斐然:姐妹花组合王柳懿/王芊懿以总分第一的成绩夺得花样游泳项目双人自由自选项目金牌、王欣瑜为中国队取得首枚网球混双银牌、汤慕涵随队摘得女子4×200米自由泳接力铜牌、黄博凯创中国选手撑竿跳最佳战绩。此外,陈俊儿、欧钰珊、张悦彤、曾蕊、张鑫秋、袁悦、刘虹等深圳籍选手在奥运赛场上均表现不俗。

王柳懿、王芊懿在比赛中。图源:央视新闻

当站在世界的舞台上回顾过往,我们发现,深圳的竞技体育发展早已有了成绩印证。

2011年举办的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可以说是深圳竞技体育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这一年,深圳作为东道主,借助大运会机遇,兴建体育场馆,举办大型赛事,进一步加快了体育发展的步伐。目前,深圳已建成国家队训练基地4家。

高水平的体育环境,给了运动员充足的养分,深圳运动健儿也逐渐在各大体育竞技场上显山露水。2012年伦敦奥运会,何姿获得跳水女子双人三米板金牌;2016年里约奥运会刘虹获得田径女子20公里竞走金牌。在2022年举行的国际泳联世锦赛上,深圳本土培养的花样游泳运动员王柳懿、王芊懿成为“四冠王”,这是中国花游队自1983年建队以来在奥运双人、集体项目上取得的历史性突破;2023年杭州亚运会上,深圳健儿勇夺10金5银4铜;合肥智运会,深圳代表团以4金6银2铜,展现出强大的竞技实力……

本届巴黎奥运会乒乓球女子单打决赛中,万众瞩目的陈梦与孙颖莎,则来自深圳大学乒乓球俱乐部。陈梦曾在采访中坦言:“深圳是我的福地。”孙颖莎也多次表示:“我对深圳一直很有感情,是深圳大学俱乐部给了我机会,给予我帮助和信心,协助我一路成长,这份陪伴是无法替代的。我很荣幸,能够与深圳分享我的乒球荣誉。”

北京时间8月3日,陈梦、孙颖莎在比赛后拥抱。图源:新华社

佳绩背后,离不开深圳“上下联办,体制内外结合”的青少年体育发展理念。长期以来,深圳以体育传统学校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学校体育工作开展,为各项工作奠定基础。同时,以社会足球场地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推动各类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提升;构建完善的青少年体育赛事平台,促进各项体育运动的普及和发展;以强化师资培训为着力点,造就优秀专业体育师资队伍;以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为补充阵地,为青少年科学健身提供多样化的服务;畅通学生运动员出口为目标,规划青少年运动员更美好的职业生涯;以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为出发点,创办市体育实验学校,创新“双入口”“双出口”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形成优质基础教育与优质竞技训练优势互补的育人格局。

深圳市体育运动学校。图源:深圳政府在线

过去十余年,深圳通过市区校合作,共同为国家、省专业运动队输送了300多名优秀运动员,有200多名学生运动员通过体育特长考入了双一流大学。深圳,正成为中国优秀体育健儿的“成长摇篮”。

深圳竞技体育水平飞速发展,也让越来越多的大型体育赛事聚焦深圳、选择深圳。近年来,深圳通过举办各类国际体育赛事、积极创办本土高水平体育品牌赛事,涵盖“国际重大赛事—顶尖职业赛事—自主品牌赛事—群众体育赛事”等各具特色、互动联动的赛事体系逐步建立,不断掀起“体育赛事黄金季”高潮,让市民充分感受到体育运动所带来的健康活力与澎湃能量。

中国杯帆船赛是深圳本土赛事IP,图为第十五届中国杯帆船赛颁奖典礼。图源:大鹏新区

全民健身

绘就体育名城新图景

发展群众体育,对于建设国际著名体育城市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数据显示,深圳常住人口的平均年龄为32.5岁。年轻的城市与年轻的市民,为深圳体育运动的发展建立了广泛的群众基础。近年来,深圳通过一系列创新型制度的探索和开拓性举措的实施,着力打造健康中国的“深圳样板”,将全民健身融入城市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体育运动需求。

利好的政策为全民健身氛围奠定了基础。深圳陆续推出《深圳经济特区促进全民健身条例》《深圳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2—2025年)》等政策法规,创建了包括全民健身日、市民长跑日、全民健身月等体育节日,“深圳杯”系列赛事持续举办十余年,极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体育生活。2022年12月27日,深圳市荣膺全国第一批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区)称号。

深圳全民健身氛围浓厚。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忠 摄

为推动全民健身事业深入发展,深圳还持续完善全民健身场馆、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设施智能化提升,为人们提供更多元化的运动场地选择。2023年,深圳新增各类型体育场馆345所,新增开放各类运动场地1892片,新增入场锻炼人数约1451.1万人次。

为更加高效地利用体育场馆,深圳搭建“i深圳”体育场馆一键预约平台,为群众查询、预订体育场馆及一键预约、支付费用等提供便捷服务。截至2023年12月31日,“i深圳”已累计接入各类型体育场馆1930所,其中学校场馆656所,社会场馆1274所;共计开放各类运动场地8159片,其中学校场馆2821片,社会场馆5338片;累计入场锻炼人数约2177.9万人次。在深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已达42.9%,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享受运动的快乐。

i 深圳一键预约体育场馆

在深圳,健身路径、晨晚练点、体育场地、健身苑等广泛分布在社区、公园等地,为市民打造“十五分钟健身圈”。“天天有健身,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年年有突破”的体育氛围,正为推动城市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形成合力。

一幅体育名城的新蓝图,已在深圳徐徐展开。

编辑 黄力雯 审读 张蕾 二审 关越 三审 张颖

(作者:读特新闻记者 高灵灵)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