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对西风贺立秋 | 人文天地·南海潮

卿闲
2024-08-07 08:39
收录于专题:特区报·副刊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秋的脚步静悄悄,也许在望天上的云彩时,也许在听林子里蝉鸣的合唱时,也许在寂寥的巷陌凝视一只低飞的蜻蜓时,也许在斜晖脉脉的街头迎着闷热行走时,像它内敛又沉静的性格一样,不知觉地已来到了身旁。

昨日傍晚望云,心里一直念叨着那句古诗,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沈从文有一段写云霞的文字,极美,正是此时季节的。

他写道,天上的彩霞,做出各样惊人的变化。满天通黄,像一块其大无比的金黄锦缎;倏而又变成淡淡的银红色,稀薄到像一层蒙新娘子粉脸的面纱;倏而又成了许多碎锦似的杂色小片,随着淡宕的微风向天尽头跑去。

美丽的云彩远去,正是云天收夏色。又写,凉气逼人,微飔拂面,这足证明残暑已退,秋已将来到人间了。

虽有正午热,已觉中夜凉。昨晚入睡,尚十分闷热,然夜里醒来,竟觉丝丝凉意袭来。借几缕月光,拉起毯子盖上。清凉的月光里,遂念起秋天的事。

说春雨,润物细无声,秋凉也是这般无声无息。光阴忽然,又要把夏季送走,迎来新一年的秋天。“上蒸下煮”,如坐蒸笼的闷热天气,人们翘首望清凉,盼得清凉至,似乎又有几分怅惘。仿佛送走的是自己那热烈如火的青春,韶光远去,一转眼,人就像秋天的草木万物一样老去。

伤春悲秋是一个俗套但又古老的话题。

“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独夜他乡泪,年年为客愁。”这是唐时杜牧的忧伤。

“风烟做出秋模样,人间万事成惆怅。”这是宋时秦观的愁绪。

“秋。一叶飘来便是愁。良宵静,况见月当头。”这是清代张玉珍的忧愁。

然而,唐时刘禹锡在《秋词》中却写:“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同样的风景,有人从一片叶子的泛黄枯卷遥想未来的寥落萧索,也有人从一片叶子披上季节的斑斓色彩而体味当下的好风好水好风光。

前者的忧愁也许可以看作是未雨绸缪,后者的乐观亦可看作是一种把握好当下的生活态度。正是“悲观者称半杯水为半空乐观者称半杯水为半满”。

“三伏熏蒸四大愁,暑中方信此生浮。岁华过半休惆怅,且对西风贺立秋。”这是宋代范成大感受到的秋天。尤其喜欢后面两句,一年虽然过了大半,岁之将暮,苒苒物华休,但仍要祝贺秋天到来。

或许人近中年吧,看到这样的诗句,不由得想到人对自己年华老去的态度。尤其照镜子看到头上的几根白发,总是蓦然心惊,叹时光匆匆如流水东去不复回。但想到范成大“且对西风贺立秋”时,又转而浩然云天,一片明媚,对镜子里的那个自己说,祝贺你,到了人生之秋的季节,又到了一个新台阶。此时万物内敛,你已更深地懂得一些人生,还拥有了那么多丰厚的岁月可回首怀念。

古人诗句中,写秋天用得频繁的词是“惊”,惊秋,一个“惊”字瞬间就把人带入了惆怅的情绪。而贺秋,带着喜气,有欢欢喜喜迎接的意思。这和民间到立秋节气时的习俗很像,如我们熟知的“贴秋膘”“咬秋”“晒秋”等。

据说,古时候,人们会在立秋日称体重,然后与立夏时的体重进行对比。夏日天气炎热,人们普遍食欲不振,大多会变瘦,于是就有了“贴秋膘”一说。且不说古时,而今走在大街上,饭铺的墙上、门上,到处能看到“贴秋膘”的字眼。习俗代代延续,一到这时候,人们就会想着改善一下饮食,迎接飒爽高旷的秋天。况且天一凉爽,吃嘛嘛香,心情也好。

咬秋也叫啃秋,意在借西瓜、香瓜等瓜果祛除暑日积蓄在体内的暑气。这也是很有仪式感的事情,把暑热留在过去,用美好迎接新秋。

“一叶梧桐一报秋,稻花田里话丰收。”秋天的美,更在于是收获的季节。路边,空阔处,家家户户屋檐下,晒满了色彩鲜艳的庄稼,花生、玉米、黄豆、绿豆、辣椒、棉花,色彩斑斓。绵延的秋天大地,到处是喜气盈盈的晒秋人家。

编辑 李璐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

(作者:卿闲)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