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文化大讲堂 | 梅涛:仿生机器人研究与发展

深圳特区报记者 闻坤 关炜瀛
2024-08-05 17:00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迅猛发展,创造仿生智能“伙伴”已经从科幻小说走进现实。目前,仿生机器人的研究与发展情况如何?仿生机器人未来又会怎样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8月3日,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联合深圳市高层次人才联合促进会特别推出“高层次人才讲科普活动”之仿生机器人研究与发展讲座,为市民带来一堂精彩的科普讲座。

此次演讲嘉宾为广东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会副理事长、深圳市高层次人才联合促进会副会长梅涛。

仿生为创新提供很多借鉴

到底什么是真正科学意义上的仿生?梅涛解释说,人类的创新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生产实践,不断改进我们的工具和方法;另一种是向自然界学习,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人发明工具和机械,很大一部分就是通过仿生来实现的。

梅涛表示,仿生作为一个学科的定义,学界公认是1960年在美国召开的一次全美仿生学大会,会上对仿生学进行了定义——仿生学是研究模仿生物系统方式,或是以具有生物系统特征的方式,或是以类似于生物系统方式的一种系统科学。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讲它是一个起点。在中国,仿生学的定义源自2003年国家基金委专门召开了一次香山会议。会上,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路甬祥院士指出,仿生学是研究生物系统的结构、性状、原理、行为以及相互作用,从而为工程技术提供新的设计思想、工作原理和系统构成的技术科学。

仿生学的意义在哪里?梅涛认为,地球生物经过了35亿年的进化,“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形成生物的多样性。在各种条件下能够生存的机械结构,包括机器人,给我们创新提供了很多借鉴。具体说,就是将生物在复杂环境下的感知、判断、捕食、伪装、躲避能力以及适应机制作为传感、判断、控制、隐身、环境适应等技术的最好学习对象。它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榜样。

“脑与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是认知和研究智能机器的最好示范。”梅涛说,现在的神经网络深度学习、大模型等一系列的新的智能算法、智能的方法出现,其实都可以看作这是对人类脑的这种功能的模仿。仿生科学是无止境的前沿,因为我们对生物的认知也在不断地深入。同时我们要去模仿它,无止境地去追求。所以现在正向着微观、系统、智能、精细、洁净等方向发展。重视并创新仿生学,是提升我国原始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仿生学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自然界生物有很多特异功能值得人类模仿,梅涛举例说:比如猫头鹰俯冲猎食悄无声息,原因在于它毛里的微纳结构很特殊,能够降噪;沙蚁在沙漠中识别环境找到洞穴,靠的是复眼中的纳米光栅,对太阳照到地面的偏振光进行角度测量;壁虎趾面成千上万根毛,其顶端又有上千个纳米级的毛,跟接触面产生巨大吸力……

“传统的仿生学是功能上的仿生,还有一种是结构仿生。随着科学家对生物、微纳结构的研究,我们发现很多生物的特殊现象跟它里面的微纳结构相关,甚至到细胞级这个层次相关。这个时候就发展到机理仿生。”梅涛说,未来的发展,再进一步就是像生物的分子、细胞的微结构、微组织的模仿。用人造的材料做出跟生物一样的生物结构出来,这个时候我们就讲这是组织仿生。目前这个工作是属于最前沿的阶段,都是在探索之中。

仿生学的方法论基本有四个阶段。梅涛认为,首先是原理,即生物功能的机理与仿生学原理。我们有想法还要有办法,就是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把它制造的方法剖解,至少一部分的场景做出来。最后,满足我们各种各样特殊的要求,把这个系统给它造出来。

梅涛以整个仿生爬壁机器人等机器人的研究思路来说明,怎么样把仿生的方法和技术跟微纳制造的技术相结合,然后来做出有这种特异功能的以微纳结构为特征的机器人。

老人服务机器人开辟新蓝海

“深度学习发展起来后,再加上大模型,机器人一下就变得智能到可以跟人进行交互。”梅涛说,现在的人形机器人,相对运动、机械功能,在智能上做了大幅度提升。近期,特斯拉、中电科、宇树科技、达闼这些科技公司,带来20多款人形机器人做了展示。

对机器人的未来发展,梅涛也提出几点建议:

一是仿生机器人的理论研究方面,需要加强机理和方法的研究,学习生物的优点,而不是简单地模仿。比如人型机器人的关节,是不是可以按照生物的关节去做。

二是技术开放方面,要加强对关键基础部件的研发。只有关键基础部件做好了,它的性能,产品的质量、可靠性,包括价值才能达到可以接受的范围才行。

三是人形机器人的发展趋势是势不可挡,但是也不能太着急。其过程要循序渐进,尤其是要跟需求应用结合。真正形成价值链,一些专用型的值得去做,比如做老人服务机器人,专用的人形机器人,把成本也可以降下来,未来就可以形成产业,更有价值和意义。

梅涛进一步说,仿生学的方法与技术为人类技术进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思路,对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人形机器人应该加强仿生机理和关键核心部件研究,产业化要从专业专用到通用逐步发展,尽快形成价值链。老年服务机器人市场前景很大,希望后面能够作为突破口尽快发展。

在活动的尾声,设有嘉宾互动环节。梅涛以广博知识和敏锐洞察力解答嘉宾问题,解答深入浅出,充满智慧,赢得掌声和高度评价。此互动使参与者对主题有更深入理解。

(受访者供图)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三审 陈晨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闻坤 关炜瀛)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