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路上的“救火员”:深圳湾边检站民警郑晓昀扶贫纪实
读特记者 戚金城 通讯员 李铄今
2020-09-07 15:30

“老堂,腿好点没?”

“阿东今天穿这么靓,怎么样,最近家里有没有什么困难?”

……

郑晓昀熟络地和乡亲们打着招呼。他是深圳湾边检站扶贫办驻广西三江县同乐乡高岜村的民警。在大家眼里,他经常是这样的:在山路上爬上爬下串门走访,与村干部讨论研究扶贫项目,点着灯在村委会议室里拟材料算数据,总是有着旺盛的精力。

与老乡们这么熟络的郑晓昀,其实今年3月底才刚刚从事扶贫工作。

高岜村作为深圳湾边检站结对帮扶的深度贫困村,2019年终统计时,仍然有48户未脱贫。在决胜之年参与到扶贫工作,一定程度上,郑晓昀也起着“救火队员”的作用。

时间紧迫,各项工作都在紧锣密鼓推进。郑晓昀由此开始了驻村生活。

新房子

气派的二楼,粉刷一新的墙面,锃亮的不锈钢扶手,看着刚落成的新屋子,郑晓昀满脸欣慰。

这几个月来,这栋房子可没少让他操心。

房子是张培团的。那是今年4月初,郑晓昀第一次来到村里,向村委打听脱贫难度较大的贫困户。“张培团!”村干部脱口而出。

爬上几道坡,郑晓昀来到张培团家门口。眼前是一栋毛坯房,砖头、水泥胡乱堆着抹着,没有任何粉刷,屋子没有隔间,两张旧桌子隔出了厨房,窗框糊层塑料布就当挡风。房子只有一层,却有个楼梯,尽头还开着口子,像是盖到一半突然中断了。

原来,这栋房子2016年就已经开始建,当时张培团的丈夫是主力,忙前忙后张罗着,不料到年底,丈夫突发脑溢血,没抢救过来。主要劳动力没了,房子也没法继续盖,欠了一屁股债,家里又有三个女儿要拉扯,张培团皱起了眉。

当时最小的女儿还不到1岁,一家人过日子,紧张是少不了的。“我们也想好好归置一下,老这么住着对孩子也不好,可家里这条件……”说着,张培团抚着小女儿掉下泪来。

按照当地危房改造政策,张培团只能拿到25000元的补助,根本不够用。见状,郑晓昀立即把情况汇报给站里。站里联系到爱心人士筹措到10万元工程款,帮张培团加盖新屋。为了确保施工质量,郑晓昀与扶贫办的同事一起找施工队,图纸一张张过、用料一处处挑、价格一单单谈,开工后又当起了“监工”,顶着大太阳泡在工地上,牢牢盯着进程。

今年8月20日,郑晓昀记录道:“今天把新的衣柜、沙发、餐桌椅搬进了培团家,又去乡里看了张书桌,打算给孩子们学习用。”

两个月下来,新房子终于成了,不仅盖好了二层,还添了新家具。沿着楼梯往上走,顶上是个平整开阔的天台。“这里可以搞露天烧烤了。”郑晓昀笑说。

2020年以来,深圳湾边检站为3户贫困户进行了房屋修缮改造,精准改善群众的生活。

走夜路

从杨培英家出来,天已经完全黑了。

出了门,郑晓昀迈步回村部,可眼前黑漆漆的,几乎看不见脚下,本来就是狭窄的山路,坡道沟壑密布,没了光就更无从落脚。“我还算年轻,视力也还不错,走这种夜路都十分吃力,更何况老乡们。”郑晓昀说。

作为高山村落,高岜村错落分布在海拔500至700米之间,平均海拔630米,道路狭窄,落差大,陡坡陡沟随处可见。村里路灯数量稀少,入夜后光照不足,夜路十分难走。

郑晓昀迅速把这一情况反馈给站里。站里联系到爱心人士,捐赠了100盏太阳能路灯和50盏室内太阳能灯,改善村里的光照条件。

想确保效果,选址一定要科学。天一亮,郑晓昀就领着村委的负责人去“踩点”,全村7个屯,分布在18.3平方公里土地上,选址不仅要考虑路灯的光照效果,还要考虑地势坡度、阳光条件、底座是否稳固、是否会影响到民居,同时要确保7个屯能够按需分配。全村近20平方公里,郑晓昀上上下下走了个遍。

村部广场上,一百杆灯杆整齐摞着。地址选好了,施工队也就绪。“开工!”郑晓昀兴奋地喊道,可提步子时却一阵吃力。几天不停爬山路,腿已经酸得抬不起来了。

灯装好了,村里亮了。老乡们也有了“夜生活”,走街串巷的多了,唠夜嗑的三五成群,几声广场舞音乐响起,郑晓昀也跟着哼了起来。

一碗粉

虽然从事扶贫工作时间不长,但郑晓昀一直以“精准”为第一标准。

为了实现精准滴灌,深圳湾边检站从高岜村48户未脱贫户中梳理出18户脱贫难度较大的贫困户,由全站18个党(总)支部与18户结成对子,进行一对一帮扶。

郑晓昀和支部的同事一户户了解情况,汇总完反馈给站里。“张老伍的儿子有厌学情绪,要做做思想工作;陈钱贵的儿媳卧病12年不能下地,可以考虑协助治疗;胡老前家有养猪的条件和意愿……”这18户家里的大事小事,他都了如指掌。

他心里有个“小账本”,记着18户发生的变化。“站里二队给张老堂家捐了3张大床,明天十二队又要捐台电视机过来……”三天一小“搬”,五天一大“搬”,支部的同事也络绎不绝过来探访,床、电视、冰箱、手机、猪苗鸡苗、衣服文具,在他的张罗下,结对帮扶工作有声有色。

此外,站里帮修的机耕路、援建的电教室捐、捐赠的共享农耕机,他都要忙着选位置、买材料、谋划方案图纸;为了掌握群众的第一手情况,他要经常入户走访,了解家里的变化。

贫困户白天要上山采茶,入户只能等到下午农忙回来,结束时经常已经天黑了。老乡留他吃饭,他婉拒说自己还要报材料,去村里的汤粉摊简单嗦碗粉。时间久了,老板记着郑警官入夜后会来,总会给他留上一碗。

晾衣线

“如果项目进展顺利就明天回去,如果不顺利就再等几天。”

这是郑晓昀发给妻子的信息。虽然工作单位在深圳,但郑晓昀的妻子、孩子都生活在广州,从2012年结婚开始两人就一直过着两地分居生活。

往常在口岸上执勤班时,只能找宽裕些的休息时间回去探望,今年从事扶贫工作以来,除了驻村时间,便是回单位整理材料、汇报工作,筹划着下一步扶贫项目。几个月一眨眼过去,妻子和女儿盼他回家越来越急。

“几个月没回去,孩子吵着要见我,其实挺想他们的。”郑晓昀感慨。村里人只知道有个热心勤快的郑警官,却不知道他有一对女儿,大的刚4岁,小的才1岁,算上疫情影响,已经半年没团圆过了。

郑晓昀还成了村里的“联络员”。到县城看病的找他,他张罗着挂号、排队、跑报销;买家具的找他,他帮忙联系商家、砍价;养的鸡崽、猪崽生病了找他,他去联系兽医……只要是村民有困难,他总想办法去解决。

村委会议室分出一块空地,摆张硬板单人床,挂上简易蚊帐,就成了他的住宿处。床头搭跟线,换洗的衣服就晾在这里,“方便又遮光,窗帘也省了。”他打趣道。

就是这张简单的床,他也睡得香甜。即使每天躺下时都已经过了十二点,第二天醒来疲惫总能一扫而空。“眼见着村里越来越好,从老乡们的眼中看到了赞许,觉得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晨光透过晾晒的衬衫照上额头,郑晓昀揉了揉眼,开始了新一天的忙碌。

见习编辑 连博

(作者:读特记者 戚金城 通讯员 李铄今)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