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改革是宝安发展之根。历史上,宝安催生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内地第一个股份制企业,新中国第一张股票等耀眼的改革成果。
近年来,针对发展中的新矛盾新挑战,宝安的改革不断向更深层次挺进,迈入深水区。宝安在产业空间供应、营商环境改革等方面勇闯体制机制关,以改革打开工作新局面,为宝安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努力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鲜活经验。
【问道宝安】处于全球产品价值链高端位置的生产性服务业,具有和制造业互动发展、产业融合、推动技术创新等巨大作用。
这种发展趋势,也被先进制造业大区敏锐捕捉到。2024年初,宝安出台相关措施,计划用三年时间,到2026年全区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65%以上。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同频共振,将是“宝安制造”向“宝安智造”跃升的关键吗?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
摆脱“低端锁定”?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我们所熟知的物流、金融、物流、会展、供应链服务等,都属于生产性服务业。
在剖析宝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之前,我们必须厘清一个问题:宝安为什么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业内人士认为,完成制造业升级,必须摆脱制造业“低端锁定”。其中,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制造业全产业链条中的“润滑剂”,成为制造业升级的关键因素。
大美湾区 童艳龙/摄
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发布的一份名为《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迈向制造强国的战略支撑》研究报告指出,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尽力支持相关企业做大做强做优生产性服务业基础设施平台,对中国跻身制造强国之列,具有深远和可持续的重要意义。
“制造业升级的短板之一就是生产性服务业,研发、技术转化、专利、知识产权等生产性服务,对制造业的升级促进作用巨大。”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楼宇经济和产业园区分会执行会长匡洪广认为。
具体到宝安,也是处于这样的关键阶段。宝安2023年的GDP突破了5000亿,目前有“四上”企业8990家、国高企业722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10家,在制造业蒸蒸日上的同时,部分生产性服务业却“大而不强”。
以物流业为例,其被称为现代产业经济发展的“炉火”“加速器”,对经济发展促进巨大,也是宝安传统优势产业。宝安区发展研究中心今年初的一份名为《关于加快宝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战略思考》(以下简称《报告》)提到,宝安有A级物流企业100家,数量占全市5A级物流企业的34.9%,但存在大而不强的缺点,在近一两年互联网和大数据牵引的供应链大发展中,暴露得更加具体。原因一是大企业统筹能力未能发挥,市场有效集合度低;二是中小企业参差不齐,经济贡献度小;三是物流成本高,物流规模优势未转为效率优势。
宝安一物流企业内景
大而不强、全而不精、多而不优,这也是不少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遇到的通病。基于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服务,提高制造业的生产率和竞争力的特征,选择发展壮大生产性服务业,是宝安的必然选择。
上述《报告》指出一个判断,“宝安产业结构走向服务化是必然……发达国家服务业比重不断提升,其对工业以及产业链的控制能力也越来越强,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这些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发达,贯穿制造业从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质量控制到物流运输、市场营销、品牌管理等各个环节,牢牢掌握着前沿核心研发技术和全球产业链,将加工制造等环节转移的同时对工业控制能力却从未削弱。”
身为深圳的工业基本盘,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既是制造业的直接延伸,也反过来促进制造业每个环节的创新发展,使得制造业更加强大。显然,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互为因果,成为“宝安制造”向“宝安智造”跃升的关键。
启动新引擎
从“宝安制造”到“宝安智造”,虽一字之差,但差别巨大,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填平差别的重要一环。
今年3月,在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而在此前的2月初,宝安就出台《关于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并且锚定一个总目标——到2026年,全区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65%以上。
宝安中心区内,总部企业林立
这是宝安启动的新引擎。《行动计划》提出,全面落实深圳“五个中心”重要部署,加快释放前海合作区扩区战略效应,围绕制造链部署服务链,以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现代物流与供应链、总部经济、生产性金融服务、会展服务等5大领域为重点,以电子商务、批发与贸易服务、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其他生产性服务等5大领域为支撑,按照“立足深圳、服务内地、面向世界”的基本思路,加快构建优质高效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全力打造全国领先、世界一流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高地、创新先锋、示范标杆。
借力前海 ,千亿可期
“加快释放前海合作区扩区战略效应”是其中一个关键词。2023年发布的《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前海新增的战略定位有“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高地”。前海“扩容”之后,宝安1/5的范围加入前海,前海2/3的范围落在宝安,宝安同时拥有国际机场、港口码头、会展新城、海洋新城等要素,多元化产业空间被完全打开。借助规划落地契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溢出效应,充分发挥宝安区产业基础雄厚和应用场景丰富的优势,无疑将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大发展、大跨越。
“前海扩区战略持续纵深推进,前海‘双 15%’税率优惠政策全域覆盖,将极大推动前海宝安片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检验检测、工业设计、会展经济等高端要素将向前海宝安片区流动。”宝安区发展研究中心中级经济师、上述《报告》起草人之一林月萍认为。
趋势需捕捉,优势利用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呈现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互补性关系,门类众多、数量庞多的宝安制造业企业在市场上摸爬滚打,沉积了完备的产业链。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如何发挥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激活宝安先进制造业发展活力,是宝安目前需要掌握的“行动秘籍”。
欣旺达智能生产工厂
《行动计划》以大量服务以“软要素”形式嵌入制造业,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比如,鼓励创新型总部与中小企业、创新团队开展合作,发展生态主导型协同创新模式。
“推动宝安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二三产业双腾飞,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一个重点。”林月萍认为,“宝安的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再加上赋能制造业的协同带动,未来可能带来千亿级增量。”
更强、更远、更高
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再造一个新宝安”的重要抓手。《行动计划》出台以来,提升宝安现代服务业发展能级的同时,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发展,初见成效。
以物流业为例,今年,宝安区福永街道福围社区成功“出圈”。这里是深圳最大的物流集散地,有近650家物流公司入驻、近3万名货车司机工作。福围社区物流公司忙碌的背后,是整个宝安的现代物流业欣欣向荣。特别是,在跨境物流方面,今年1—5月,宝安全区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553.5亿元、同比增长21.96倍,规模远超去年全年总和。
物流企业在核对包裹。
会展服务业也特别热辣。特别是国际展会更多,量级能级得到提升。比如,4月19日至25日,2024年世界隧道大会(WTC)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大会为期7天,展出面积2万平方米,为历届规模之最。此次大会是继成都在1990年首次举办之后,我国城市时隔34年第二次举办。
但随着深中通道开通、前海政策落地,宝安向湾发展的趋势进一步明确,宝安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将进一步往“更强、更远、更高”的方向发展。
能级更强。在近日由宝安区委党校主办“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与宝安机遇: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之路”专题研讨活动上,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李勇坚认为,宝安要扬制造业之长、机场之长以及开放之长。在此基础上,做好物流和供应链产业、总部经济、产业金融、数字科技为核心的数字经济、专业服务业等五大领域的发展,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能级。
视野更远。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培训中心主任韩露认为,要跳出宝安看宝安,通过宝安在全国制造业发展中的位置及贡献,来考虑生产性服务业的布局。“宝安有潜力打造成为深圳乃至大湾区的生产性服务业先行区,可以通过政策优势、基础设施应用场景打造,把优质资源吸引到宝安,进行产业集聚。”
迈向高端。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程大中认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从低端循环向高端循环迈进,要顺应全球服务自由化趋势,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鼓励服务创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有效融合;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改进统计方法等举措,进一步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编辑 欧阳晨煜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