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在位于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南路的香港工业总会深圳代表处,记者见到了从香港匆匆赶过来的孙启烈。
“我祖籍是深zhèn的!但是,这个‘zhèn’是‘田’字边的‘甽’。”孙启烈解释道。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甽”是一个异体字,同“圳”,都是指“田边的水沟”。孙启烈口中的这个“深甽”,是地处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西北部的一个小镇。
原来,冥冥之中,孙启烈与“深圳(甽)”早有某种特别的渊源。
香港出生,子承父业
20世纪50年代,塑胶制品在香港热销。看到商机,孙启烈的父亲孙建超在1953年开始制造塑胶家庭用品。同一年,孙启烈出生。在加拿大修读完物理和机械工程大学课程后,20世纪70年代末,他回到香港,帮助父亲打理家族生意。
1980年,孙启烈创立名为“建乐士”的品牌,商标同时在香港和北京注册,并在同年成立了建乐士企业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咖啡壶、咖啡炉、保温壶、不锈钢厨具等产品。
进军内地,投资深圳
风起南海,潮涌珠江。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一批代表区县,创造了很多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其中就包括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的广东南海县(今佛山市南海区)。
在《迈向城乡融合文明新形态:南海案例》一书中,学者刘守英等人披露,1978年,南海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以县办为龙头、镇办为主体、村办为支柱、个体联合体为补充”的工业发展思路;还利用港澳同胞众多的优势,积极引进港资、外资,发展“三来一补”企业和“三资”企业。
孙启烈无比自豪地介绍,他们就是第一批参与内地开发建设的港商企业。当时他从媒体和华润公司的朋友那里听说国家正在广东和福建试办“出口特区”的消息,便萌生了去内地创业的念头。
他们落脚内地的第一站就是广东的南海县。1979年,孙启烈引进新式的注塑、冲压和电镀设备,带着几个员工到当时的南海县,以“补偿贸易”的方式,开办了一家小型五金加工厂,产品加工完成之后,再运回香港包装和出口。
孙启烈解释,那时候香港工业发展进入全盛期,但自己公司在香港的厂房空间远远不够用,而另寻新址的土地成本又太高。而且,香港制造业工人不足,人工成本大增。
彼时,适逢改革开放,他们当机立断,将生产线迁移到内地。
有了在南海县的经验之后,他们随后又在东莞、广州和深圳等地开设加工厂。“从1988年起,我们将投入重点放在深圳,做来料加工。”孙启烈透露,“20世纪80年代末,当时有港商暂时撤离内地,令不少土地闲置,但我们与深圳当地的村委会商议扩大厂房面积,最后建业公司以每平方米100港元的价格在平湖拿到地皮,并获银行贷款,兴建大规模的现代化厂房。”
1992年,建业公司在深圳成立了独资企业,深圳从此成了孙启烈事业发展的大本营。
“不像在其他地方设厂,在深圳我们可以自己拿主意,最重要的是拥有自主权,可以自己请工人,自己发工资。”孙启烈说,那时他们在深圳投资可以获得相当大的优惠和自主度,有关报批手续和环节也大大缩减,就算是现在回看,这些措施都是十分超前的。
以侨为桥,聚商力量
“真的很幸运,我们赶上改革开放这个热潮,我们有参与也有付出,同时有更高的收获,更高的回报,我自己对深圳的感情就很深厚。”2010年8月,孙启烈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曾说过这样一番话,“深圳是我另外一个家,也是我另外一个发源地。”
2012年6月29日,孙启烈当选第五届深圳市侨商会会长。2015年7月,他继续连任。对侨商侨胞在深圳招商引资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孙启烈曾有一个非常形象的说法——“以侨为桥”。
他先后组织会员和会员企业到前海蛇口、南沙、横琴三大自贸片区考察,寻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共建“一带一路”的对接点;还组团赴美国、墨西哥开展侨务考察,参加“东盟华商论坛”“世界华商大会”,与澳大利亚、泰国、马来西亚、意大利等国的华人商会和社团进行定向交流;与希腊雅典市政议会、西班牙经济部投资局、德国政府顾问、澳大利亚墨尔本政府顾问建立了合作关系,为深圳企业到当地投资建厂架桥铺路。
多年来,孙启烈先后获颁“深圳市荣誉市民”和“影响深圳经济特区30年‘十大港商领袖’”等称号,也被香港特区政府授予“太平绅士”(JP)“铜紫荆星章”(BBS)。
2024年4月24日晚,在深圳市侨商会第八届理监事会就职典礼暨优秀侨商颁奖盛典上,孙启烈与马介璋、马伟武等6人一起荣获“功勋模范侨商”称号。
孙启烈
1953年出生于香港,太平绅士。作为最早参与改革开放和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的企业家之一,孙启烈团结广大侨商,为深圳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编辑:刘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