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暑期档特展——“周轶伦:夏屋”在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SWCAC)开启。此次展览由北京公社及周轶伦工作室协助呈现。作为艺术家周轶伦在华南区域的首个大型个展,本项目呈现其近百件代表作品,在包含多重绘画、雕塑、声音等媒介的沉浸式展厅中,与观众一同展开一场长达100多天的社会艺术实验。
身为80后的艺术家周轶伦是中国当代艺术场景中最活跃、最难以定义的艺术家之一。他擅长打破艺术与生活的边界,每次的展览创作都是对生活何为、艺术何为的探索。在杭州土生土长的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但却并没有走上一条常规的艺术家路径,相反的,他灵活地游弋于各行当之间——他曾开过酒吧、画廊,做过设计服装,担任潮牌主理人,也曾在国内外多个重要机构举办个展。
“夏屋”是一类常为夏季度假和生活而修建的建筑形式,这些房子往往简易、随便、易于改动。作为对这一传统的回应,艺术家创造性地对SWCAC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展馆进行了改造。首先,他将展厅中央区域设定为“舞台”,一字放置雕塑作品,歪歪扭扭地支撑着丰富多彩的颜色和质地。这些雕塑的面孔有些写实,有些则像狂欢节的面具,彼此之间沉默不语。同时,他将在展厅即兴创作出数个临时性的“夏屋”,利用“剩余物料”组装成一个个“样板间”。在展览期间,这些小房子可以为观众提供一个可以消夏的去处。观众步入其中可以与自我对话,也与他人对话。
周轶伦的创作总透露出一种天真的冲动。一方面,油画系出身的周轶伦坚持着对于古典艺术的探索,尤其是经典绘画中比例与空间的关系。这些已经进入艺术史的图像大多已成为根植于当代文化中的视觉符号,通过截取和嫁接的方式,艺术家试图创造出图像诠释的新空间。有时这些画面的形象会被掏空,但仍然依稀可辨。有时艺术家用颜料滴流和喷溅的方式创作,甚至使用收集来的木板或防水布上的标记,试探着视觉空间的奇异效果和偶然性。
另一方面,周轶伦对非常规材料,尤其是二手物品展现出超常的痴迷。他是一位边观察、边动手,不断调整和确认作品形态的艺术家,喜欢收集各类被使用过的物品,享受在这些物品交叉包容中形成的想象。他甚至从今年开始了一个项目,坚持每天在微信朋友圈和闲鱼售卖他的二手物品。这些材料往往为人所轻视,但在周轶伦的即兴组合中,它们被赋予灵魂与姿态,它们彼此粘合在一起,形成平面和空间,有时还生长出一些立体的物品,自我拆解、也自我定义,总是处在前进或后退的路上。
在展前10天的时间里,艺术家化身空间的“装修总监”和夏屋的“开发商”,利用绘画、雕塑进行即兴搭建,展览开幕即是“新屋入伙”。而在展览公众开放的90多天里,通过实验性的公教活动,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将邀请参与的观众进行对话与共创活动,持续迭代展览呈现的状态,艺术家试图在深圳这个创新包容的活力之城发起一场关于生活、艺术与建筑空间的讨论,每位观众也将加入这场社会艺术实验,共同分享当下对于生活的想象与思考。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27日。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编辑 温静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