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才子杨升庵

刘安祥
2024-07-25 11:01
收录于专题:南海潮 • 散文
摘要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杨升庵,但对这首《临江仙》应该并不陌生。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杨升庵,但对这首《临江仙》应该并不陌生。1994年央视版电视剧《三国演义》把它唱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程度。大家只知道这是小说《三国演义》的开卷词,其实出自明朝状元杨升庵《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第三段说秦汉开场词《临江仙》。毛伦、毛宗岗父子点评《三国演义》时将其置于卷首。

杨升庵写下这首淡泊洒脱、大彻大悟的《临江仙》,“丹心炯炯,一寸成灰”。他真的是把往事得失付诸笑谈中,在徜徉山水、诗友唱和与埋首著述中得以自适。

供图:刘安祥

杨升庵(1488-1559),名慎,字用修,号升庵,逸史氏,远游子、洞天真逸、博南逸史、滇南戍史,金马碧鸡老兵等,明新都(今四川成都新都区)人,是明中期的大学者、文学家、思想家、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杨家父子两代都是神童,父杨廷和12岁中举,19岁成进士,入翰林,官至礼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杨升庵出身显赫,自少聪颖,博闻强记,于书无所不读,11岁即以诗名动京城,明正德六年(1511)殿试第一,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仕至经筵讲官。

杨升庵,一生写了诸多感人的诗篇,还记下了沿途万余里山水地理、交通情况,成为后来中原入滇的重要参考文献《滇程记》。他谪戎35年,著述达400余种,《四库全书》收录29种,至今传世的仍有140多种。除诗、词,散曲、杂剧,野史小说,地方史志外,还博涉训诂、经学,诗学、史学、气候、地理、医学,博物百科诸多领域。身为天才神童的他,却认为:“知性不足侍,当自学问中来。”

以学博才雄著称于世的杨升庵,《明史·杨慎传》如此评价:“明世纪诵之博,著书之富,推慎为第一。”其刚正立朝,气节高尚,又能文、词、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其诗沉酣六朝,揽采晚唐,创为渊博靡丽之词,造诣深厚,独立于当时风气之外,为传播中原文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2017年7月,杨升庵获评为“四川省首批十大历史名人”。

蜀中才子杨升庵从小聪明勤奋,喜爱读书。五六岁时,母亲教他念唐诗;教一首,记一首,没有多久就把许多诗背得滚瓜烂熟。到了少年时代,他便开始提笔写诗,常常一挥而就,由此博得了“相府小诗人”的雅号。

有一年春节,杨升庵和堂兄弟到新都郊外的世耕庄赏梅。那里的梅树品种繁多,但见黄梅开处,好像群蜂挤满枝条;红梅怒放,又像团团红霞笼罩树梢;稀有的绿梅刚打骨朵儿,看上去活像翡翠珠缀满枝头。杨家这群活泼少年被眼前的梅花深深吸引,杨升庵更是连身上的雪片都来不及拍打便连声赞叹。这时,一位看守梅园的老人走来对杨升庵说:“小公子,古人云,‘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我们这里有梅有雪,就是缺诗,你何不吟上两首诗来?”杨升庵一听,觉得老人的话有道理,只是自己对雪梅感触不深,一时吟不出新奇的诗句,只好背诵了宋人卢梅坡的《雪梅》: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虽然应付过去了,但杨升庵心里总为自己未能作出好诗而难受。

天将黑,杨升庵还在梅林中推敲诗句。同伴们只好提来一盏大油灯挂在梅枝上,并在梅树下摆上酒肴。夜色渐浓,油灯照耀下的梅花显得特别艳丽,让杨升庵激情奔涌,灵感突来。于是一首绝妙的赏梅诗脱口咏出:

疏梅悬高灯,照此花下酌;

只疑梅枝燃,不觉灯花落。

后来这首《赏梅》诗不胫而走,长辈们连声赞道:“真是奇诗奇句,古今未有!”长辈们的褒奖,激励着年少的杨升庵更加勤奋读书。

一天晚上,杨升庵独自一人在书房攻读。他把祖父教的《易经》一句一句体会、一篇一篇背诵,直到灯里的清油将要燃尽。他打了个哈欠,感觉倦意,于是想掌灯去睡觉,忽听客厅里传来棋子声和助喊声。杨升庵一听,睡意全无,因为他从小就喜欢下棋,于是便朝厅堂走去。进入厅堂一看,只见明灯高悬,父亲杨廷和正和当时的“棋状元”对弈,一时“杀”得难解难分。围观的人也奋臂扼腕,跃跃欲试,杨升庵的心也被棋局牢牢牵住。几招过后,形势突转,“棋状元”眼看要输,他一眼瞥见杨升庵在场,便急忙按住棋子对杨廷和说:“杨公莫忙,听说令郎年少奇才,诗名远播,何不让他以今夜下棋为题,赋诗一首,以助雅兴?”围观的人立刻同声附和,也想试试这个小诗人的才华。杨升庵在父辈面前只得从命,凝思片刻,口诵了一首五言律诗:

兵卒冲千里,将军坐九宫;

追风看马跃,吉日想车攻;

士相围城固,江河天堑雄;

笑谈番几局,月白映红灯。

“棋状元”见大家只顾赞赏杨升庵这首诗,再没心思观棋了,心中暗自高兴:“幸好有眼前这位小诗人解围,否则我这‘棋状元’的脸面还不知朝哪儿放哩。”

新都宝光寺的山门和其他庙宇不同,门内除塑有凶神恶煞的哼哈二将外,还塑有明代新都的两位名人——内阁首辅杨廷和与状元杨升庵父子。右边的杨升庵,头戴乌纱,身穿官袍,手托元宝,一副乐善好施的模样,人们怎知他过去经常与宝光寺僧人“过招”。

杨升庵小时候既聪明又调皮,老师教他的“四书”“五经”总是过目不忘,他感到学馆枯燥,常背着书包偷跑到城外的宝光寺玩耍。一次,杨升庵骑在宝光寺山门的门槛上,恰遇一位老僧出来。他顺手拉着僧人的袈裟问:“师爷,你猜,我想进去还是想出来?”老僧寻思:如果我说他想进去,他就会说想出来,我说他想出来,他就会说想进去。现在我干脆把两条路都堵死,看他朝哪儿走?于是,僧人便威吓他说:“进者死,出者亡,看你怎么下场?”杨升庵灵机一动,巧妙回答:“那么我就横起走,越过这座生死墙。”老和尚听后,惊叹这个孩子不寻常。

不久后的一天,杨升庵的叔父杨廷宣手拿一轴画卷,满面春风地来到杨升庵家里,口中连连道:“好画,好画,价值连城的好画。”随即把唐代画家王维的一幅山水画精品轻轻展开,侃侃而谈:“王摩诘真是丹青妙手,他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意境高远,世人难学啊。”杨升庵听得津津有味,竟忘记了父辈的尊严,立即插嘴说:“要说画人物,王摩诘不如吴道子。”父亲瞪了他一眼,但听他说得有道理,便暗自高兴。叔父则想乘此机会考考杨升庵,于是问道:“一处好景,人说如图画一般,一幅好画,人说像真景一样。这两种说法你看哪种正确?”杨升庵想了想,举出唐代诗人元稹的咏画诗作答。叔父听了摇摇头说:“这首诗不见得好,你另作一首看看。”杨升庵面对父亲和叔父期待的目光,很快打好了腹稿,随即念道:

会心山水真如画,名手丹青画似真;

梦觉难分列御寇,行影相赠晋诗人。

父亲听了频频点头微笑,叔父听了也连声称赞:“就这四句,已大大超过前人了!”

后来,杨升庵随父亲到了京城,并把所写的诗带去请教当时的诗坛泰斗李东阳。李东阳视杨升庵为年少奇才,大有可为,遂收为门生,传授给他作诗的诀窍。通过名师的指点和自己的勤学苦练,杨升庵这位来自四川新都的小诗人,终于成为名震全国的大诗人了。

编辑 刁瑜文 审读 张蕾 二审 张樯 三审 詹婉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