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调研
我们的钱是风“吹”来的
海上风电绿色石化等新兴产业加速集聚,带动深圳揭阳协同发展格局持续蝶变
百千万工程的“深圳力量”主题采访组日前走进揭阳市。置身建县500周年之际的惠来,这里产业兴旺建设正酣,一座滨海新城正在崛起;在物产丰富的揭东区,越来越多的农产品积极申报“圳品”认证,走进大湾区进军国际市场;徜徉在榕城区的老街,进贤门、揭阳学宫、国家级非遗“青狮”诠释了这座城市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大南海石化工业区“一超多强”格局傲立南海之滨,广东工业大学揭阳校区、榕江实验室科研人员的忙碌身影和创新成果,持续擦亮的“文化揭阳”“文明揭阳”“书香揭阳”三张名片,彰显着揭阳发展加速提质的软硬实力。2023年,揭阳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税收收入、外贸进出口总额、全社会用电量、工业用电量7项指标增速位列全省第一,民间投资增速位列全省第二。今年一季度,揭阳市地区生产总值继续以8.0%的增速领跑全省。揭阳市从内到外发生巨变是广东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缩影。
惠来海域三个海上风电场投入运营,年发电量超30亿千瓦时。(揭宣 供图)
发挥龙头项目带动效应擘画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位于惠来县境内的揭阳大南海石化工业区,中国石油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厂区内,高耸的塔筒、绵延的管廊、宽阔的码头,这个从海边滩涂上建起的世界级炼化基地正带动揭阳产业格局持续蝶变。
大南海石化工业区围绕中石油广东石化项目的原料供给和产业链布局,引进了一批“特色产业链主”企业,构建起“一超多强”的产业格局。去年投产的广东石化项目实现产值950亿元,成为带动揭阳经济列车前行的领头羊。吉林石化ABS同步投产,巨正源、伊斯科、东粤化学等12个产业链项目落地建设,初步形成原油—基础化工原料—化工产品“一条龙”产业体系。
绿色石化、海上风电、新型储能成为引领揭阳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三艘巨舰。“我们的钱是风吹来的。”这句看似玩笑的话,是揭阳发展海上风电的生动注脚。揭阳拥有142.17公里的海岸线,其中惠来县占了大头。从地图上看,揭阳地处台湾海峡“喇叭口”西南端,“狭管效应”让当地的海上风力资源极为丰富。记者了解到,惠来海域已有神泉一、神泉一(二期)、神泉二共三个海上风电场投入运营,年发电量超30亿千瓦时。惠来临港产业园有国家电投、GE、远景、蓝水、亨通等海上风电开发商和海上装备制造企业落户,正在形成集科研、总装、制造、运维为一体的风电装备制造集群。
新型储能是揭阳培育新兴产业的另一个增长极。据介绍,揭阳推动广东省新型储能创新中心揭阳市实证基地国家试点项目等多个项目落地,成功招引国投电力、香港华清公司布局建设国际氢能技术研究院和氢能关键设备制造基地。
新兴产业加速集聚,揭阳“百千万工程”有了坚实的产业基础,也让当地县镇村的发展能级实现跃升。以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首批典型县的惠来为例,如今依托大南海石化项目、临港产业园的快速发展,惠来一跃成为揭阳县域经济的排头兵。去年惠来全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9.13亿元,比增57%,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36.8亿元,比增124.4%,外贸进出口总额86.65亿元,比增394.6%,全年各季度主要经济指标亮牌评价管理综合排名均列全市第一。
推动科技创新资源精准对接服务“百千万工程”
记者走进位于揭阳市揭东区的广东省越群海洋生物科技研究院,墙壁上悬挂着“广东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广东省水产苗种开口饲料企业重点实验室”等牌匾,这家以技术创新见长的企业,与“百千万工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设立于该企业的重点实验室,是一个专门为水产养殖鱼虾苗种“改良伙食”的新型研发机构。研究院负责人洪宇聪博士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工作,带领团队一起研发了微胶囊开口饵料。“这个产品可以很好地替代生物饵料,帮助养殖户解决在孵苗时长期依赖天然饵料的痛点,并完成了鳜鱼、章红鱼、东风螺人工饲料的研发推广。”洪宇聪说。
同样位于揭东区的广东省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企业重点实验室依托巨轮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目前组建了一支以20位硕士研究生作为核心骨干的高素质科技队伍,已承担多个省、市重点研发项目。
在揭阳市粤东新城,一座人才创新策源地正在崛起。位于此地的广东工业大学揭阳校区,众多专业的设置,都与绿色石化、先进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海上风电、跨境电商等揭阳区域重点产业需求息息相关。广东工业大学揭阳校区人工智能与信息工程系主任滕少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了该校学生利用人工智能知识服务周边镇村群众、获得国家和省级学科竞赛的多项奖励的情况。他表示:“推动实施‘百千万工程’离不开科技下乡,离不开技术人才的培育。”
广东工业大学揭阳校区。
记者采访中还了解到,2020年设立登记的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揭阳分中心——榕江实验室已汇聚一批由院士、科技领军人才领衔的创新团队。作为揭阳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代表,榕江实验室在“百千万工程”中扮演着技术赋能者的重要角色。目前的揭阳,充分用好榕江实验室等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尽快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新质生产力,促进废旧塑料裂解、氢能储能等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在揭阳孵化转化。
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在今年2月份揭阳市召开的推进“百千万工程”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推动人才、科技等创新资源精准对接服务“百千万工程”。揭阳现有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6家,这些创新载体的持续活跃,正在为新时代的“科技下乡”“科技助农”注入新内涵。
借助深企和乡贤力量积极融入大湾区实现合作共赢
“基地建成后可以填补广东省醋酸产业链的空白!”站在巨大的项目公示牌前,揭阳巨正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火军脸上写满自豪。其身后,分析化验楼、循环水站、醋酸中间罐区等节点的土建已全部完工,其中变电站、中央控制室两栋楼已实现主体结构封顶。作为揭阳市大南海石化工业区在建项目之一,巨正源揭阳新材料基地项目总投资达156亿元,一期工程150万吨/年醋酸项目的上游原料就来自不远处的中石油广东石化项目。
总部位于深圳南山的巨正源股份有限公司是众多参与揭阳建设的深圳企业之一。“当地优质的营商环境让项目建设进度条不断刷新,两个多月就办好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等关键证照。自去年底动工,预计今年12月底就能完成项目安装,明年初设备调试运行。”王火军告诉记者,一阶段醋酸项目建成投产后,醋酸产品能够在当地市场和园区内消化应用,对揭阳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具有很强的示范带动作用。
与此同时,位于揭东区曲溪街道金新路西侧的省、市重点项目——玉湖冷链(揭阳)交易中心项目建设正如火如荼。包括揭阳项目,玉湖冷链技术(深圳)有限公司目前已在广州、成都、武汉、眉山等地布局。玉湖冷链(揭阳)交易中心项目负责人李冰介绍,项目投资约20亿元,将建造6万吨以上冷库,规划打造成为国际智慧冷链仓储交易园区示范基地。他还表示,“百千万工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给企业带来了发展契机,玉湖冷链通过建设国际高标数智化冷链园区产业集群,为行业提供基础硬件设施保障,并以食品流通企业为主体,在链条的流通侧发力,形成生产标准、品质标准、流通标准、交易标准。项目一期明年下半年投产运营,届时将促进粤东地区国际食品及潮汕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采购、交易与合作。
值得关注的是,玉湖冷链背后的实控人,是一名从在深圳创业有成的揭阳籍乡贤,在外乡贤返乡投资并非个案。潮汕地区乡情观念浓郁,出去打拼的人遍布各行各业,在深圳,就有众多这样心系家乡发展的乡贤群体。在今年3月30日举行的揭阳高新区2024年第一季度重点项目集中签约开工投产活动上,潮商企业深圳万链联合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揭阳高新区签约,计划投资1.8亿元,在揭阳高新区打造“万链数字产业基地”和“数字人直播中心”,将带动揭阳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就业和增加税收。
深圳市揭阳商会常务副会长陈少平是一名热心家乡建设的乡贤代表,积极在家乡投资再生资源等产业,去年,他又投资建设揭阳市理工职业技术学校,助力家乡优秀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据介绍,深圳市揭阳商会多年来致力于凝聚在深圳的揭商力量,为推动深圳与家乡之间的招商引资工作、公益事业和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另一方面,揭阳市大力实施“乡贤回归工程”,得到众多在深乡贤的积极响应,成为“百千万工程”中的一股重要力量。
生动范例
“圳品”助推揭东美食香飘大湾区
“我们开发的4款食品正按指南申报‘圳品’,到时就能为迈进大湾区市场赢得更有分量的通行证。”面对来自深圳的媒体记者,广东森乐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林翠红高兴地说。
位于揭阳市揭东区的森乐食品是一家成立于2008年的大型食品生产企业,曾打造出多款行业内的爆款产品。此次申报“圳品”的4款食品分别是融合了梅干菜独特风味的梅菜饼干、外形可爱的小被卷蛋糕,以及苏打匠饼干、腐皮卷。
在揭阳市揭东区,正有越来越多的地方美食通过对接“圳品”标准体系,加快走进大湾区市场的步伐。作为粤东农业大区,揭东区内有竹笋、炒茶、油茶3条市级产业链,有15个远近闻名的优势农产品,有港荣、森乐、锦盛等规上食品企业44家,具备“走出去”的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揭东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吴流授说,借助“圳品”认证体系,将揭东区农产品质优量小的特点与深圳“圳品”走精品发展路线的模式相契合,是助力揭东优质农产品融湾入深的有效途径。
去年7月以来,揭东区同深圳市米袋子菜篮子联合会等单位开展了多轮对接,签订多项协议推动揭东企业走进大湾区。其中,森乐食品、锦盛酱油已率先进入“圳品”餐厅,青源竹笋与深圳市茂雄实业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稳定向茂雄集团供货。
吴流授透露,揭东将组织区、镇、村三级培训学习掌握《‘圳品’申报指南》和申报流程,为全区各地、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种植、养殖和加工提供‘圳品’创建标准,积极组织竹笋、茶叶、油茶等优质农产品申报‘圳品’认证。与此同时,揭东抓紧制订“圳品”认证奖补办法,计划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指导服务企业申请“圳品”,为揭东农产品走进大湾区提供制度支撑。
一线传真
村子变美了 投资也来了
邦山村集体经济收入连年翻番
每天一大早,惠来县邦山农贸市场就会热闹起来,数十个摊位敞亮整洁,水果蔬菜、鲜肉水产、卤品干货一应俱全。这个去年夏天启用的农贸市场是邦山村筹措500万元建设的,在告别以往零散摆地摊旧模式的同时,也补上了农村商业流通薄弱的短板,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20万元。
市场旁正在建设的农产品仓储保鲜冷库则让村民们看到了更美好的未来。“它还能服务鲁阳、曲溪、头寮、尾寮等周边村约3万人的生活需要,甚至县里的企业。”邦山村党总支书记唐元泉告诉记者。
邦山农贸市场。
邦山村还投入400万元建设了郊野公园和龙江山地公园。村子变美了,投资也来了。邦山村引进企业投资建设新型储能项目,预计可为村集体增加年收入80万元;村里引入专业团队建设运营乡村振兴助农馆,通过网络直播带动农产品人气。随着村容村貌的改善,特别是产业项目的落户进村,越来越多的邦山村人开始思量着“回家”。
“家里小孩都在珠三角工作,有两兄妹在广州卖隆江猪脚饭,前几天刚打电话商量回家做事。”村民唐镇坤告诉记者,村里要在他家承包的30多亩鱼塘上建设光伏项目,施工人员已经在鱼塘里打下一根根用来安装光伏面板的桩柱。“除了获得租金,鱼塘也能继续养鱼挣钱。”
邦山村是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首批典型县镇村之一。“典型的作用是可以从中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已经在邦山村工作两年的广东省工信厅驻邦山村第一书记李竞向记者介绍说,村容村貌的改变属于基础性东西,让村民增收才是“百千万工程”给村民带来获得感的关键。邦山村通过光伏、风电、储能等项目,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21年的11万元提升到去年的69万元,预计今年底可迈入百万元大关。
专家点评
广东工业大学易国斌教授:推进新时代“科技下乡”
“百千万工程”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促进乡村高质量振兴。榕江实验室副主任、广东工业大学揭阳校区化工与先进材料系主任易国斌教授表示,在“百千万工程”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应打造适配的新时代“科技下乡”版本。
如何通过科技赋能产业,为“百千万工程”注入新动能?易国斌认为,首先要加快形成完善的独立开展科研创新的基础条件,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通道,探索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模式。
其次,结合榕江实验室建设方向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引进科研团队和高端科研人才。充分发挥柔性引才作用,着力打造高水平研发基地和原始创新策源地。
此外,发挥高端科研平台联系各领域专家的优势和作用,会同揭阳科技专家顾问、高校科研机构专家,多方位开展科技咨询、科技交流等产学研对接活动,激活企业创新主体活力,推动行业共性核心技术攻关。
乡村建设不止于美丽,还需要科技的支撑。易国斌表示,“百千万工程”的高质量发展最终要落实到人的发展,必须全力做好科普推广,为“百千万工程”营造科技创新的群众基础。
(本文照片除署名外均由深圳报业集团记者 郭力铭 王海荣 摄)
编辑 李斌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李璐 三审 徐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