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赵孟頫到董其昌,“美读之镜”开讲文人画

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
2024-07-24 12:41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日前,“美读之镜”系列讲座2024年度第3期活动在关山月美术馆二楼报告厅举行。本活动由关山月美术馆图书文献馆推出,关山月美术馆文献研究中心主任黄治成带来《从赵孟頫到董其昌——试析文人画的滥觞与传统写实绘画的衰落》讲座,干货满满,赢得观众好评。

本年度“美读之镜”系列讲座以“隽永如诗的中国古代绘画”为主题,聚焦中国传统艺术,深受市民喜爱。该讲座开放预约报名,5分钟就全部约满,可见火爆程度。

据关山月美术馆图书文献馆负责人陈旭霞介绍,从去年6月,图书文献馆开始举行“特藏赏阅”系列活动,持续到今年6月底,已举办21期,今后还将继续举办。图书文献馆把“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中的《宋画全集》、《元画全集》从书库调配出来,提供给读者赏阅。每期活动还会在公众号发一篇推文,为观众的赏阅做一些指导。

从宋画转到元画之后,中国绘画出现了重大转向,直接影响了之后几百年中国绘画的风格和发展。为了帮助观众了解其中的原因、更好理解文人画,主讲人黄治成下足功夫,在近半年时间里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阅读了近百篇专业论文和几十本专业书籍。在讲座中,他通过文人画的定义、写实绘画的传统、萧疏简淡与南北宗论以及文人画的遗产等部分,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向观众娓娓道来他的观点。

黄治成认为,在中国绘画史上,文人画的兴盛是非常独特的现象,这种独特性不仅体现为绘画主体身份的特殊性,还体现在其绘画题材的特殊偏好,以及绘画风格的特立独行。文人画又是一个难以界定与描述的现象。如果从画者的身份上界定,文人即以读书入仕的士大夫阶层,则他们所作的绘画就可以统称为“文人画”或“士夫画”,那么文人画的起源要追溯到魏晋甚至更早。如果将文人画从专业绘画中分离出来,作为文人修养的一部分,其目的是抒情畅神、托物言志,而非职业需要,那应该迟至两宋之后,院体画衰落,随之文人画兴起。

黄治成还阐述了文人画的绘画风格。文人画主张诗书画融合,强调以书法笔法入画,重水墨轻敷彩,追求萧疏简淡的清雅意境,与院体画风格相对立。这其中有两位标志性人物,元初的赵孟頫和明末的董其昌。前者倡导以书入画,以“省减”之法改造院体画,引领文人书画700年长盛不衰。后者推出绘画南北分宗,从理论上为“文人画”确立了超然的地位,极受后世追捧。

黄治成最后总结认为,从“士夫画”到“文人画”,经过近千年的文化滋养,中国绘画形成了一套以抽象笔墨为主体的独特形式语言,和以水墨变化为表征的知白善黑、卓尔不群的审美品格。也由于文人画过于追求“书画本一体”的萧疏气韵,分割了“形似”与“神韵”的有机统一,从而消解了绘画本身的专业性,导致写实绘画传统的衰落。尤其是人物画式微,是非常令人惋惜的。

现场气氛热烈,讲座结束之后还进行了互动,观众积极踊跃提问,主讲人一一解答。整场活动将专业性与通俗性融为一体,受到观众点赞。“这场讲座内容太丰富了,涉及了很多中国画的知识,也引导我们如何读懂文人画。希望‘美读之镜’后续有更精彩的活动。”观众高女士告诉记者。

记者还了解到,围绕这一主题,该图书文献馆已上架《鹊华秋色——赵孟頫的生平与画艺》(李铸晋著)、《明代文化》(单国霖、单国强主编)、《翰墨辨疑——唐宋元书画家丛考》(余辉著)等,市民可以借阅。

据悉,“美读之镜”是图书文献馆倾力打造的以中外艺术史和艺术鉴赏为主题的系列学术讲座,每年举办5期,为读者的品读与鉴赏活动提供专业的指引。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王雯 三审 周国和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