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愿意为一张AI创作的艺术品付多少钱?
2018年,世界首次由AI创作的画作《埃德蒙·贝拉米画像》在佳士得拍卖会上以43.25万美元,约300万人民币的价格成交,超过估价45倍。作为第一幅在拍卖行卖的由AI画的作品,一项新的历史纪录由此诞生。作为由AI创作的作品,这幅画的右下角的签名写的是:由算法模仿的“创作”。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猛,AI绘画领域的技术突破亦是日新月异,达到了可以跟真人绘画相媲美的水平。去年,OpenAI 发布AI绘画模型DALL·E3,可以从文本描述中创造出原创、逼真的艺术图像,并能够在图像的外扩展和内填充方面提供更多可能性。新工具的普及也推动不少人开始选择AI绘画,成为当下艺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
简单来说,AI艺术创作更像是一种概念创作。人类给AI几个关键词,AI会从系统海量的图像中,根据算法对图像进行提取,最后生成新的图像。
那么掌握了AI工具,是否意味着“人人都是艺术家”时代已经到来?
关于AI创作是否是艺术,业内人士的观点各异。有人认为,艺术即模仿,AI绘画是人类在人工智能时代的艺术创作,其艺术主体依然是人,仍然具备艺术品质;有人则认为,AI是技术和工具,它生产出的作品尚未获得艺术的独立品格,缺乏主体性和原创性,还不能称之为艺术品。
AI艺术作为新兴的艺术实践,在兴起之初有不同声音无可厚非。纵观艺术史可以发现,艺术正是基于新理念、新技术和新媒介的发展,不断更新,才形成新的格局景观。
艺术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它不仅映照艺术的主题、风格,还包括艺术创作的工具以及创作方式。从这个意义上看,AI艺术是反映人工智能时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这或许能构成“笔墨当随时代”的新语义。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对艺术也同样如此。人类历史上,画家受到最大压力的时代是摄影的出现,摄影替代了一部分绘画的功能。画家的地位受到了挑战,但随之而来的结果是,一部分画家开始摄影,一部分画家则开始重新定义自己作为画家的使命,不以写实为目的的艺术作品开始出现,这才有了印象派、立体派、超现实主义等艺术流派的诞生。
很难简单定义,AI给艺术带来的机遇更多,还是挑战更多。比如,AI绘画技术一路狂飙,由此也涉及到版权的问题。近年来,AI艺术作品屡陷抄袭风波,AI抄袭人、人抄AI,也让人们感叹,原创的边界变得越来越难以判断。
归根到底,关于AI绘画的讨论,实际上是艺术与科技、传统与现代、人类情感与机器算法之间的一次深刻对话。它不仅仅是关于一幅画是否值得300万的问题,更是关于我们如何定义艺术、如何理解创作以及如何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找到人类与机器的和谐共处之道。
编辑 秦天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李璐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