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闹非凡的高要区乐成镇社播村民俗活动。 西江日报记者 刘春林 摄
天边的彤霞映在碧绿的湖上,一片片竹排飘荡在荷花丛中,水面泛起层层涟漪,岸边的观光水车转动,传来哗啦啦的水声。这一幕悠然自得的田园山水景色,正是肇庆市封开县台洞村的夏天景致。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垃圾分类行动的带动下,台洞村摇身变为生态村,还拥有封开县首个生态公园,吸引着众多游客。乡村旅游红红火火。
这条小山村的“蝶变”,反映出肇庆在乡村振兴征途上,正以生机勃勃的“绿色力量”推动乡村发展,努力实现绿色崛起。
把“绿色屏障”转化为“绿色力量”
7月1日,肇庆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范中杰接受广东广播电视台《乡村振兴大擂台》节目组专访时表示,绿色是肇庆永久的底色和特色,也是最大的潜力和底气。近年来,肇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突出位置,立足自身资源禀赋,精准到点、稳扎稳打、善作善成,全力将农业农村短板变为“潜力板”。
肇庆是西江边的一颗明珠,镶嵌在两广交界处,延绵的山川河流,勾勒出肇庆乡村独特的风景面貌,但这些“绿色屏障”也把肇庆这座城市变为“半珠半山”。在乡村振兴的带动下,肇庆将“绿色屏障”变为“绿色资源”、化为“绿色力量”,推动乡村振兴与产业振兴、旅游振兴有效衔接。
以省际廊道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为引领,德庆县“龙母故里·乡愁德庆”、广宁县“绥江竹韵”、封开县“贺江第一湾”、四会市“柑乡玉城四水汇,湾区精致乡村美”……一条条美丽乡村精品路线,显现了肇庆将传统文化、特色产业和旅游资源整合,改善城乡资源不均衡的现象,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
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肇庆按照“围绕大区域、引进大企业、依靠大科技、做强大品牌、对接大市场、形成大产业”目标,高标准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着重培育壮大农产品精深加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村人圆城市梦、让城里人圆乡村梦。
以产业兴旺推进乡村振兴
农业是农村的基础产业。肇庆坚持地理区域划分与产业导向相结合,结合构建“一带一廊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大力实施现代农业发展“611”工程,打造岭南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推动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
“诗洞山水腐竹”是肇庆市怀集县诗洞镇诗洞村的名特产。肇庆联合中山扶贫组围绕产业扶贫发力,让“诗洞腐竹”产业重拾昔日辉煌,带动群众“富足”起来,而怀集县诗洞镇更被国家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列入2020年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获得1000万元中央财政奖补资金。
“诗洞腐竹”再现辉煌是肇庆做大做强特色农业的一个缩影。目前,全市“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建设正在加快推进,认定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个,完成省级专业村、省级专业镇认定分别为96个、16个,数量均排全省第四;累计有16个农产品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数量排全省第二;通过政府审批的专业村项目75个,进度排名全省第一。
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产业化是关键。今年6月,肇庆市生猪产业园、广宁肉鸽产业园被列入2020年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名单,全市累计入选省级产业园创建名单10个,数量居全省第五。总投资2.8亿元、总规划面积约150亩的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肇庆配送分中心项目在广宁县正式动工建设,新希望集团、国际兽医兽药产业园、肇庆(怀集)绿色农副产品集散基地等重大农业产业项目加快推进,国家级南药批发市场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质量中心加快申报创建,推动形成供港澳蔬菜、水果、水产、肉类等农副产品冷链储备基地。
打造乡村振兴综合改革示范区
“变化很大,现在村里的环境可漂亮了,最主要这些都是党员干部和村民一起建设的成果。”德庆官圩镇金林村村支书谈洪锋感慨道,往昔的小村庄,不仅有美丽的环境,基层问题治理起来也越来越顺利,产业也迎来了蓬勃发展。
近年来,肇庆以德庆官圩镇为先行试验点,按照“综合性改革、重心下移改革、城乡融合改革、激发内生动力改革”要求,启动创建乡村振兴综合改革示范区,以点带面推动全市乡村振兴改革发展,努力让城里人圆乡村梦、让农村人圆城市梦,为全省乃至全国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肇庆经验和模式。
基层管理上,探索镇村干部管理机制创新,建立“乡镇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推动人员、服务、资源向村级下沉,着力构建镇村一体化工作新格局。产业发展上,积极探索“科研院所+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电商平台”等模式,构建政府引导、多方协同、规模经营、利益联结的乡村产业振兴联合体。目前,与碧桂园集团共建的首家镇级乡村振兴综合体已正式动工,乡村振兴联合体、乡村治理共同体等建设正有序推进。
编辑 刘桂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