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百千万工程”的“深农”力量
深圳特区报记者 罗雅丽 文/图
03-05 13:29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在全国22个城市布局33个批发市场和交易平台,场内年均交易2200亿元,交易3300万吨——作为全球体量、规模最大的农产品交易平台,这家企业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便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深圳市属国企深农投下属深圳市农产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深农集团”)。

深农集团30多年来创造了多个全国甚至全球第一。

深农是全国农产品流通行业第一家上市国有控股公司,1997年A股上市。

深农是第一批加入世界批发市场联合会的中国农批企业,第一家举办世界批发市场联合会大会的中国农批市场企业。

深农是全国第一家发起农产品供应链标准化、数字化倡议的企业,在农产品流通领域携手攻坚,合力打造国家级农产品智慧流通工业设计研究院。

助力“百千万工程”,深圳企业如何另辟蹊径?深农集团发挥企业“一头连着生产者,一头连着消费者”的特点,贯通农产品产业链,实现“菜园子”和“菜篮子”共赢。


创建产销联动的“红河模式”,实现产业振兴乡村

2013年开始,深农集团在云南红河州泸西县累计投资10亿元,分批共计流转1万亩土地,引入资金、技术、人才、信息、标准等要素,发挥深农农批市场全国布局的渠道优势,经过反复试验,因地制宜发展小香葱特色产业,辐射带动10万亩,形成畅销香港,占据全国规模市场销量80%的小香葱生产基地,带动当地4万多农民就业,培训产业工人1.8万人,实现泸西县贫困农户人均年增收超过3万元,形成批发市场和种植基地联动发展“红河模式”,到2018年底,泸西县4个贫困乡镇、55个贫困村全部摘帽出列。深农集团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搭建“互联网+数字化”新型消费帮扶平台,助力产销对接

深农集团在深建立全国首个消费帮扶中心,实行“实体+互联网”,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产销对接经营模式,从源头对接销地市场,直接销售帮扶产品超过2亿元,带动帮扶县域农产品交易约100亿元,助力10多万农民增收。协助1427款帮扶产品申报高标准供深食品“圳品”,海吉星消费帮扶中心开设“圳品”专区,2022年完成消费帮扶销售121.69亿元。

推进供应链标准化数字化,促进城乡同吃“一篮菜”

围绕助力“增产又增收”,深农集团联合华为、腾讯、浪尖、国开行等战略伙伴,向农产品供应链标准化、数字化发起攻坚。

在深汕特别合作区、潮州、肇庆、惠州布局建设21个供港标准种植基地,配套组建F.Q.T检测机构,严格把控食安标准。甄选怀集大米、新会陈皮、汕头干贝等“土特产”资源,以及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组成“应时而食二十四节气”推荐榜单,为优质农产品品牌赋能。

探索交易交付模式,助推城乡融合发展

为配合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深农集团探索“交易交付分离模式”,将城区老市场升级为体验、看板、金融服务等功能的交易中心,把仓储、物流、理货等功能转移至城乡结合部的交付中心,将有效带动周边城乡居民创业就业,该模式已在深圳、上海、成都推进。

为实现在交易支付端,让上下游一目了然,深农集团还研发推行“聚合支付”,打造“千人千面”的农产品供应链生态发展新模式。通过聚合支付,不仅可以为银行提供企业、农民、商户的精准画像,大幅度减少银行对中小微企业,以及农民的信贷成本,解决农民信贷抵押难题;帮助商户解决财务、做账、税务筹划等问题;促进更大范围的产销对接,帮助农民精准找到价高畅销市场。同时,还将助力政府部门精准掌握城市保供数据,助力农产品流通的GDP纳统,助力政府更为精准出台惠农助农政策。

对话深农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深农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黄伟,以下为访谈实录:

问一:现实中,农村农产品出地价,城市农产品消费价,是一个“两头压板”的难题。在农产品流通领域,深农集团如何促使流通更加高效、更好反哺农村生产和城市消费两端?

答:要实现这一目标,只有把流通环节效率、资金使用效率提起来,把流通成本、资金成本降下来,同时,也要让中间的参与者都能保有利润、挣到钱。为此,我们重新梳理整个农产品的流通产业链,把标准化、数字化向上下游延伸。

上游,田间地头——我们做供港标准基地,建设“一基地一园一中心”,研发推广智慧农机;中间,流通环节——我们做标准载具,研发推广标准转运箱;下游,消费市场——我们做“聚合支付”,交易交付中心分离,城市配送,进出口贸易,优质食材“二十四节气榜单”等。

为了达到整个供应链、产业链的贯通,我们扎扎实实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但这些难题,深农集团不可能一家完成,为此,我们集合各方面力量,组建农产品智慧流通工业设计研究院。携手市场内6万余商户企业,与华为、腾讯、浪尖、京东等头部企业,沃尔玛、日本丸红两家外资企业,国开、农发、农业、工商等7家银行深圳分行,深创投、深国际等市属企业,商汤科技、三安集团等创新企业,华润万家、钱大妈、天虹等商超,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或倡议,共同发起农产品供应链标准化、数字化攻坚。

问二:在整个链条的融通与贯通之中,深农集团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具体实例与举措?

答:我们主要分享以下几点经验做法。

(一)“一基地一园一中心”

为了实现农产品的标准化、数字化,我们从源头入手,创新打造“一基地一园一中心”。“一基地”是指供港供深特色农产品基地,深农携手伙伴商户,按照“七个统一”(土地流转、蔬菜标准、采配农资、包装规格、蔬菜品牌、配送运输、集中竞价交易等七个统一)模式,共同建立“深农农场”。“一园”是指数字农业智慧示范园。以农业物联网、工厂化育苗、无土栽培、水肥一体化等新型种植技术为核心打造现代化数字农业智慧示范园。“一中心”是指冷链集采集配中心,将流冷链车开到田间地头,把农产品冷链物流推到“最初100米”。

我们的目标是建设“全国种植基地一张网”,在深汕合作区、潮州、肇庆、惠州、海南、云南、四川等地签约共建“一基地一园一中心”,现已建设“深农农场”38.77万亩(含深农自建和协议标准建设)。目前,“深农农场”出产的怀集大米、四川“粑粑柑”、达州香椿等,已经进入大湾区市场。接下来,还会有“儋州板栗红薯”“库尔勒香梨”等“深农农场”出品推向市场。

(二)智慧农机

我们调研发现,中国农村劳动力严重老化,各地从事种植养殖的,基本都是50岁以上的农民,年轻人不愿意回到弯腰驼背的种植行业。去年初,国家工信部出台文件,把农机装备放到和大飞机、工业母机、深海装备、医疗装备等,放到同等重要位置。我们在此之前,开始布局智慧农机,主要是研发适合丘陵地区、小块天地运用的小型专业化智慧农机,通过把人工智能识别、动力电池、自动控制、连接判断、激光等技术整合到一个机械设备里,打造真正能够解放菜农、果农劳动力的小型智慧农机。去年6月,我们研发的自动播种机在深农农场完成实测,效果很好,出苗率和良苗率比人工高15个百分点,充一次电可耕作60亩基地,现在已到第二代,基本具备推广的技术条件。

另外,我们研发的菜心自动掐苗机也已具备优质苗、劣势苗的识别功能。这些设备,可以让新时期菜农无需在田间地头躬身劳作,只需要一柄在手,遥控操作,把年轻人重新吸引到田间地头。

(三)标准转运箱

为有效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我们研发并投入使用的农产品标准转运箱,融合最新“星闪”技术实现数据实时采集传输和“一对多”一次性抓取,材料可降解,可重复使用500次以上,解决了香港尤为头疼的“白色污染”问题。既可以实现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包含谁种植的,谁卖的,谁买的,谁转运的,谁消费的,以及温控、封箱等信息),实现农产品流通损耗降低10%-15%,帮助农产品资金周转使用率提高9倍,促进农产品流通时间压缩50%,实现农产品出地价提高15%、面市价降低20%。

这一研发,得到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食环署、香港海关和海关总署的关注支持,海关总署也以标准转运箱为改革技术支撑,探索试行“海吉星认证”,即进入标准转运箱的产品,在进出口由深农加测认证,实现快捷通关。目前,标准转运箱已在供港业务中跑通模式,标准转运箱单次使用成本降到5元以下(白色泡沫箱是7元)。

(四)出口贸易

要实现农产品的利润最大化,现实路径主要还是出口,比如供港。深农集团在紧锣密鼓推进与中东、东盟等地区进出口合作,着力把中国好的农产品卖到高价地区去。除了保供香港中联办、外交公署等供港业务,深农与马来西亚、沙特、阿联酋等国家农业部达成合作,准备将陕西苹果,富平柿子,山东大蒜、生姜等国内量足质优的农产品出口到中东、东盟地区。

截至去年10月,据不完全统计,深农已服务商户进出口贸易总量144万吨,交易额276亿元。接下来,我们会加大加快与海关总署合作,尽快建成“农产品食品进出口前置监管平台”,助力优质国产农产品快速走出国门、卖出好价钱。

编辑 温静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杨渝嘉 三审 张雪松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罗雅丽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