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明蓝皮书:全球城市文明发展报告(2023)》发布

深圳特区报记者 关炜瀛
2024-07-10 19:45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城市文明蓝皮书:全球城市文明发展报告(2023)》(下称“蓝皮书”)。该书吸收了相关领域专家的前沿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是关于数字时代背景下全球城市文明发展重点领域、创新实践和理论探索的研究报告。

数字时代的来临,标志着数字与人文、数字与产业、数字与生态等方面的融合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关键,这为当下全球城市文明格局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全书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总报告,综述数字时代全球城市文明发展的总体趋势和发展模式;第二部分为评价篇,结合中国城市实际,提出数字时代中国城市文明典范评价指标体系;第三部分为技术文明篇,全面分析新技术视域下城市文明建设的特征和路径,勾勒数字技术加持下的产业发展脉络和未来走向,提出城市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可行性路径;第四部分为生态创新篇,着眼于生态保护领域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关注数字化转型对绿色环保的影响;第五部分为案例篇,通过解析国内外城市发展数字文化场景、建构城市形象等方面的有效范例,探讨数字时代打造城市文明典范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市社科联供图

数字时代的城市文明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积累实践经验

蓝皮书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数字时代的城市文明将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蓝皮书认为,很多城市在快速发展中经历“大拆大建”,导致城市的文明脉络、文化遗产、文化景观、人文地理风貌受到破坏。尽管后续投入较多精力进行“修旧如旧”的保护,也难以恢复原来的文化底蕴和氛围。但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我们可以利用数字媒介技术为城市文明注入全新的时代内涵与技术灵韵,通过文明历史、现代文化和科技发展,多元化彰显城市魅力。如数字博物馆延伸了传统的“以物为媒”的城市书写方式,辅以“数字码”的场景标配,丰富了有关城市历史记忆的叙事空间和书写逻辑,重构了有关城市文明记忆的数字场景。

构建数字文化产业生态,激发城市文化创造力

蓝皮书指出,城市文明建设要以数字文化产业为引领,借助数字赋能,以优化、融合、渗透的方式构建数字文化产业生态良性发展格局,不断激发城市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蓝皮书建议,构建数字文化产业生态,首先应强化数字技术运用,继续深化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与协作,加快创意设计、数字艺术、文化旅游等文化产业新业态和全息投影、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发展,充分满足市民个性化、多元化、及时化的文化需求。其次,不断延展数字文化产业链,加快促进上游、中游、下游各环节新形态的形成,推动文化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传统文化产品供给向IP授权与品牌运作转型升级,提高文化产品的创意性与附加值。最后,应构建多元化的数字文化创意人才体系,以更大力度、更优政策、更包容的氛围、更好的环境引才、育才、留才、用才、爱才,构建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具有创新意识的数字文化产业人才队伍。

三方面着手提高数字时代城市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蓝皮书指出,数字时代全球城市文明的发展,需要通过综合性的策略和管理体系来应对不同的风险挑战。为提高数字时代城市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可采取以下应对策略:

首先,城市发展应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建立全面的风险识别和评估机制,制定适应当地的风险管理策略和方法。同时,建立完善的风险信息共享和合作机制,囊括政府、企业、学术机构和社区等利益相关方,以提高城市对风险的感知和应对能力。此外,还需要加强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建立健全的网络安全体系。

其次,应注重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积极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推动数字赋能城市向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型,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此,需要利用新技术做好监测、治理工作,促进生态平衡,加强城市绿化和生态保护,及时开展生态修复和恢复工作,最终提高城市的生态系统稳定性和自适应能力。

再次,在居民职业发展和人才吸引方面,积极提升全民的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鼓励居民学习和掌握新技术、技能,提高其创新能力和适应变化的能力。支持创新企业的发展,扩大科技创新和数字化领域的就业机会,推动经济的多样化和灵活性发展,以适应快速变化的数字时代就业需求。此外,城市应提供优越的人才环境吸引和留住高水平创新人才,包括良好的生活条件、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高质量的教育和培训,以及面向人才的文化和社交活动等。

编辑 欧阳晨煜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关炜瀛)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