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陷退费风波,中公教育董事长首次现身直播间回应

读特新闻记者 吴佳妙
2024-07-03 20:44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摘要

近日,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永新首次现身旗下直播间,回应退费难问题。

近日,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永新首次现身旗下直播间,回应退费难问题。

近年来,中公教育屡陷退费难、跑路、有退市风险等传闻,相关情况多次引发广泛关注,该公司股价也曾因此发生较大波动。

“中公严选”抖音号发布李永新直播预告

中公教育董事长直播承诺:“一定会还钱”

据媒体报道,7月1日,李永新现身“中公严选”抖音直播间,就近期围绕退费、公司股价波动等热点争议进行回应。

李永新指出,由于公司内部决策的调整以及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近期在退费处理上遇到了不小的挑战。他鞠躬致歉:“对所有没有退费或正在退费过程中的学生们表达歉意,在这里郑重地道歉。”同时李永新称,公司将通过努力收款、快速恢复业务、融资等各种方式,不回避问题,积极解决问题。

据了解,李永新直播一个小时,实时在线人数最高超过9000人,直播结束时,场观达到4.8万人,点赞量122万。

对于李永新道歉一事,不少网友仍表示“无法共情”并持质疑态度,“欠钱的反倒成老大了”。有代理过中公退费案件的律师指出“一定会还钱到底是什么时候还?能不能加一个期限?这个期限不会是一万年吧?”,该律师表示在其代理的关于中公退费案子中,有学生从2021年到目前仍未收到退款,且立案开庭工作迟迟未能展开。

中公教育开辟直播带货新赛道

对于中公教育而言,如何妥善解决当前的退费难题并恢复市场信心将是其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

读特新闻记者梳理发现,此次李永新现身的直播间“中公严选”于今年2月份成立。据了解,该抖音号直播间一直是以卖农产品为主。这次伴随着李永新亲自下场,也是中公严选首次尝试直播带课。据知情人士透露,不排除老板今后做个人IP,成为名师主播,因为其早年就是名师出身,是一点点把业务做起来的。

中公严选抖音号截图

据企查查APP,北京中公严选科技有限公司于2024年1月16日成立,注册资本1000万元。经营范围包含食品销售、酒类经营、演出经纪、旅游业务、互联网销售等。股权结构方面,中公严选由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全资持股,后者为中公教育全资子公司。

“不过包退”?吸金的“协议班”成“反噬”

曾经炙手可热的中公教育,这几年为何“雷声隆隆”?

据企查查APP,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是一家教育服务业综合性企业集团,业务类型主要包括面授培训,网络远程教学,各类教育辅导图书、音像、教材等产品编辑及出版发行。

在考试培训领域,中公教育一直是同行“仰视”的存在。2020年,中公教育市值超2600亿之际,排在行业第二名的华图教育,市值还未超过百亿。而实际上,让中公教育真正崛起的“杀手锏”当属“协议班”,这个被称为“天才发明”的课程模式于2007年开始大举推行。

“协议班”的核心理念在于其高收费与退费承诺的完美结合。学员支付高昂的学费加入协议班,中公教育则承诺若学员未能通过考试,将全额退还学费。这种“上岸即成功,未上岸也无损”的保障,极大地吸引了那些渴望通过考试改变命运的学员。对于学员而言,这仿佛是一份“退款不退货”的保险,降低了他们的学习风险,激发了他们的报名热情。

“协议班”这一模式为中公教育的市场扩张和收入增长注入了强大动力,但同时也为后续的“退费难”问题埋下了伏笔。2021年中公教育营收69.1亿元,同比减少38.3%,净利润-23.7亿元,同比减少202.8%,2022年,中公教育开始在安徽、山东等地爆发大规模“退费难”事件。

协议班是“概率游戏”,消费者要理性看待

对于中公教育推出的协议班模式,国信证券分析师曾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由于每年招录人数是一定的,随着参培人数的增长,机构里的通过率一定会有所下降。协议班本身就是“概率游戏”,这会限制企业收入的进一步增长,“也就是说,主打协议班产品的培训机构营收规模其实是存在理论天花板的。”

此外,机构间招生竞争趋于白热化,培训机构为了保证招生顺利,往往会提高退费比例来吸引学生报名,高退费率班型的占比最终会不断提升,而学员一旦无法通过考试,退费后的培训收入很难覆盖成本支出,最终给培训机构带来沉重的成本与资金负担。

天津博专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荣贵律师在接受读特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教育培训机构作为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形成的退款协议对双方均具有法律效力,教育培训机构未如约履行退款义务,其不仅应当承担继续退款并支付相应利息的民事违约责任,还面临因涉嫌侵害消费者行为而遭受行政处罚的法律风险。

对退款问题,王荣贵表示消费者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主张民事权利,待取得生效法律文书后如仍未履行,可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承诺包过’是一种违反广告法关于禁止保证性承诺规定的行政违法行为。”王荣贵提醒,消费者应当理性看待所谓“考试包过”“不过包退”之类的约定,要擦亮眼睛,不要相信机构的过度夸大宣传,遇到纠纷及时固定证据,寻求司法途径维护自身权利。

编辑 黄力雯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关越 三审 刘思敏

(作者:读特新闻记者 吴佳妙)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