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英雄 77期 | 深圳鳌湖艺术村发起人邓春儒:小“食堂”的艺术与“大鳌湖”的乡愁

晶报记者 邓荔 摄影 受访者供图
2024-07-02 07:33
收录于专题:城市英雄

晶报

阳光媒体 非常新闻

摘要

升级为2.0版本的艺术+食堂别有一番风味。

一条巨大的草编巨龙垂吊在空中,晚餐时,草龙身上亮着光,犹如夜空中的星光一般。置身于草龙之下的“迷宫”用餐区域内,气氛恰到好处。而在草龙附近,一幅“水光粼粼”的光影作品《2’46”01”海面》投影在墙面上,耳边萦绕着水环境音,艺术氛围感瞬间让心灵得到升华。

这是龙华区观澜街道广培社区裕新路的艺术食堂内一景,整个艺术食堂室内外加起来面积近1000平方米,而用于就餐的桌子还不到20张,超大的空间感、极简的设计感与室内诸多艺术作品相互映衬,让这家艺术餐厅显得与众不同,这些都是艺术家邓春儒与草龙作品的作者——艺术家孙犁等人共同倾心打造的。

邓春儒

“这个艺术食堂比旧址面积增加了3倍,我们称其为‘2.0版本’,旧址位于鳌湖老村鳌湖美术馆附近,因面临老宅重建等问题,我们重新选址升级改造了艺术食堂,现在2.0版本已经运营一年了。”邓春儒百感交集。

养鸡场?不,工作室。

邓春儒,1977年出生于观澜鳌湖村,他是家族里唯一学艺术的孩子。“记忆中,小时候邻居家的一位民间艺术家时常在自家门前作画,我被他的画法深深吸引了,便开始跟着他学国画。”邓春儒回忆道。

出现在童年里的民间艺术家为邓春儒的艺术生涯埋下了一颗种子,“他的画风有点像齐白石,我感觉自己没学到精髓,后来还特地去鲁迅美术学院学习、钻研。学成归来后就考上了广州美术学院。”邓春儒从此踏上了艺术之路。

2001年,邓春儒从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回到深圳后,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现“深圳职业技术大学”)设计学院任教。但在邓春儒心中始终有一个“艺术家”的梦想,于是便离开学校回到自己的工作室,开始专注于与艺术创作相关的各项实践创作,他还发起并策划了多项艺术活动,甚至改变了自己从小生活的鳌湖村的生态。

鳌湖村一隅。

他回到从小长大的鳌湖村时,看到村子里到处堆满了垃圾,破烂残旧的景象让他下定决心改变这里的现状。“当时村里具有百年历史的启明学校很破败,学校门前杂草丛生,有两米多高,即将准备用作养鸡场,简直惨不忍睹。我跟几个伙伴商量把它租下来改成工作室,以更好地保护这座建筑。”

2012年,邓春儒举家搬回鳌湖村,他与妻子王亭(策展人)发起“艺术乡建”活动,将自己与鳌湖深深链接。“我想让我的故乡变得更好!”邓春儒召集了艺术家们到村里进行改造,并将当时的村委大楼改造成鳌湖美术馆。随着几十位艺术家进驻村子,鳌湖村渐渐有了变化,村里变得整洁干净,村里艺术氛围也日趋浓厚,现在甚至成了网红打卡地。

废品站变身“艺术+食堂”

艺术家们聚集时,需要一个休闲、用餐的场所。2015年,邓春儒与从北京回到深圳的艺术家孙犁一拍即合,一同将村口的破败老屋——废品收购站爆改成一间餐厅,起名为“艺术+食堂”,孙犁和邓春儒一同寻找老砖,重新搭起院墙、铺设地面,清洗村中废弃的门板后,将其变成了餐桌,在老旧木质小几上摆上绿植和造型简约独特的台灯,别有一番智趣。他们还打理出小院和菜园,聘请村民在菜园种植无公害蔬菜供给餐厅,深受食客们喜爱。

升级为2.0版本的艺术+食堂别有一番风味。

“艺术+食堂”区别于普通餐厅最重要的一点是:它是一个完整的美学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艺术变得触手可及——在鳌湖村生活和创作的艺术家们慷慨地在这里分享自己的作品,也分享着自己的精神世界。“这绝不是将装饰品与餐厅功能进行简单的堆叠。”邓春儒说道。

这就是1.0版本的艺术食堂的由来。两位主理人想通过“艺术+食堂”的形式,让食堂这个空间链接万物,成为食客们一边品味美食,一边欣赏的艺术空间,也成为食客们了解鳌湖村的一扇窗口。

“我们坚持美食方面也要彰显深圳的创新精神,于是不断钻研创意菜、融合菜,打造美学空间的同时,让食客们的味蕾也得到极致体验。”邓春儒介绍,艺术食堂的食谱包括酸小藕生鱼、椒麻鸡等中式美食,还有九层塔鹅肝爆牛肉粒、法式黑松露烩青口等异域料理,用“创意融合菜”展现属于深圳人的一种生活态度。

除了特色菜外,桌上的餐具摆盘也呈现着艺术之美,“艺术家开的餐厅,除了有酒、有故事外,无处不在的设计感和美感是我们的信条。”邓春儒坦言,艺术食堂是按照艺术家高标准的艺术审美态度用心打造的,也希望通过艺术食堂打造一个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相互转化的模板,“没想到后来艺术食堂盈利了,我们成功打造了一个通过艺术价值转化商业价值的模板!”邓春儒说。

当时的艺术食堂也成了鳌湖村对外的一张“名片”,村里举办多项艺术实践活动、艺术展览时,众多游客、艺术家纷纷前来打卡、交流。

从艺术食堂到文化产业

站在极具工业风的2.0艺术食堂里,邓春儒回忆起在鳌湖村里艺术食堂的点点滴滴,他逐一向记者介绍由马厩改造的独立餐厅里的作品和年代感、艺术感兼具的装置、作品。“我们将艺术食堂打造成兼具实用和美学的结合体,既宣扬我们的美学品位,又打造一个给人带来温暖、极具创造性、设计感、艺术感的综合美学公共空间。”

邓春儒告诉记者,2.0版艺术食堂距离中国版画博物馆很近,许多外国艺术家也时常到艺术食堂用餐,这也意味着他与团队的艺术美学品位获得许多国外艺术家的认可与喜爱。

餐厅内部处处透露着艺术气息。

来过这里的食客们大多觉得,这座艺术食堂更像一个融合美食与站在时代前沿独具艺术特色的“展览馆”,是深圳这座城市对美的追求的具象化缩影。

2.0版艺术食堂营业一年多,带来的客流量也为艺术食堂所在的坚美文创园带来了“留量”,园区周围也开始热闹起来。邓春儒深知,艺术的创作与输出需要与商业做更多地融合,才能让艺术的探索道路越走越宽。他和团队以在地艺术和国际化结合的多元文化形态等方式,吸引艺术设计机构和艺术文化产业上下游企业入驻,形成了集艺术家工作室、文创产业园区、文化古村落等多种形式和业态于一体的艺术产业集聚地,形成文化创意产业的新力量。

今年5月,邓春儒及团队通过坚美文创园与丽祥智创(深圳)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其实,坚美文创园是邓春儒及团队运营的多个园区之一,他希望通过不同的资源对接、融合,贯通艺术领域和文化产业领域,构建完整的文化产业效益链条,为“大鳌湖”的发展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和更多的发展可能性。

邓春儒

1977年出生,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作品连续三年入选大芬中青年全国油画展(国家级)等;2020年,作为深圳市唯一入选的作品,参展第二届“1荐1——广东省美术名家荐才行动”。现任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深圳鳌湖艺术村发起人、鳌湖美术馆负责人,乡村社区文化艺术再建的践行者。

编辑 周晓飒

(作者:晶报记者 邓荔 摄影 受访者供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