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五大理由,必看!欢迎来深圳读大学

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焦子宇
2024-07-01 20:51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深圳欢迎每一位怀揣梦想的年轻人,9月,期待与你见面。

有人说,科学填报志愿是完成高考的“最后一搏”。相较考前的长期准备和考时的集中攻坚,志愿填报确实是个“技术活”。2024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1342万人,比去年增加51万人,其中,深圳有6.58万考生。如何用好招生简章,找准适合自己的城市、学校与专业,考生与家长都要做足功课。

为回应考生热情,深圳高校每年都在新增招生专业和招收人数,报考的学生数量也是越来越多。

为什么选择深圳?

为什么选择深圳高校?

这五大理由,考生必看!

理由一:学科建设好,选一流学科

学科建设是大学的立校之本、发展之基。

在高水平学科建设方面,深圳高校有6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其中深圳大学有4个,南方科技大学有2个。在全市高校44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中,深圳大学有19个,南科大有14个,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有8个,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有2个,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有1个。此外,全市40个学科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南科大的数学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学科,深圳大学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连续四年位居内地高校前30名。

在深圳17所高校中,8所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每年各类“世界大学排名”榜单,深圳高校更是常客,且名次逐年上升。在2025QS世界大学排名中,深圳大学上升了近90个名次。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还四年蝉联“软科中国合作办学大学排名”榜首。去年,南科大首次进入“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全球前150名。今年,在泰晤士世界大学影响力排名中,南科大进入总榜世界前50名,是排名最高的中国大陆高校。

单纯追建设速度不是深圳高校的风格,有速度更有质量和高度,才是深圳高校的担当。2023年6月,深圳印发了《关于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的实施方案》,明确了高校对接产业发展的重点建设学科,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今年,3所高校增设人工智能专业,2所高校增设集成电路专业,3所高校增设低空经济相关专业。今年,教育部门将组织全市高校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紧紧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布局学科链、人才链,大力加强新兴、交叉学科建设。目前,深圳高校正在加快布局人工智能、机器人、脑科学、低空经济等产业急需紧缺学科。

在未来的3-5年内,全市高校力争新增2-4个学科成为国家“双一流”学科,3-5个学科进入第六轮教育部学科评估A类学科。

深大举办首个“校企交流日”,101家企业如期赴约。

理由二:校园环境好,读梦中情校

梧桐树下听凤鸣,神仙湖畔论古今。每到春天,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里都会开满姹紫嫣红的木棉花;每逢六月盛夏,深大红荔飘香,师生们欢聚荔枝树下畅谈心声;大沙河横穿校园,廊桥栈道遍布,南科大四季花果飘香,九山一水风景如画;还有融合中俄建筑特征的深北莫,大面积的石砌墙面、沉稳的浅色主调、挑高廊柱以及哥特式塔楼设计深入人心。在深圳读大学的人知道,深圳高校校园最不缺的就是景色。

田园自然风光与人本价值交相辉映,建筑之美、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融合在一起,校园不仅彰显中西文化交融之美,更为培养学生形成真正的全球思维提供了成长的沃土。

在2024中国大学生满意度调查中,深圳多所大学上榜本科生最关注的项目满意度前二十。其中,南科大有83.9%的学生对学校周边交通表示满意,85.3%的学生认为学生宿舍条件舒适,位居2000多所高校中首位。

除了绿色和景色,深圳高校还被上市公司环绕。地处中国最牛街道办——粤海街道办,深大周边有160多家上市公司,学生有得天独厚的与腾讯、大疆等诸多高科技企业接触、实习机会,以及工作机会。位于南山区留仙洞的创智云城是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的重要产业载体,集聚了不少创新资源。粤港澳大湾区特色职业教育园区坐落其中,这里是深职大打造的产学研用空间,为湾区青年创新创业提供平台。此外,深职大还与500强企业或行业领军企业共建特色产业学院,在校外的实践教学基地就有496个。

校内是聚精会神的科研,校外是热火朝天的实践。不少大学生直言,“在深圳读大学,很幸福。”

深大春季招聘会现场。

理由三:人才政策好,无后顾无忧

在2023“中国高被引学者”中,深圳共有26家机构、207人上榜,其中包括10所高校。名师出高徒。深圳高校已成为全市最大的高层次人才蓄水池,17所高校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超8000人,各类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达到1200余人,全职院士达到132人,其中两院院士61人,专任教师拥有博士学位占比超过70%,位居国内前列。换句话说,大学四年的班主任可能是位院士。

以深大为例,该校有199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0位全职两院院士,40余位国内外院士。南科大签约引进教师1409人,包括院士64人,该校教学科研系列教师90%以上具有海外工作经验,60%以上具有在世界排名前100名大学工作或学习的经历。

《中国创新人才指数2023暨核心指标走势2021-2023三年对比分析》显示,深圳的创新人才发展水平连续三年稳居全国第三,在创新人才环境方面,深圳近三年共制定创新人才政策87条。

为了解决人才在“住”的后顾之忧,市住房和建设局表示,市住房建设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了一批区位便捷、户型合适、价格合理的住房,以高效的一键式操作、优质的一站式入住服务,有效解决他们阶段性、过渡性居住需求。该计划首批筹集房源2152套,可满足约3500名高校毕业生入住。

2023年底,深圳提出了“五个不”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问出身培养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不遗余力服务人才。”接下来,深圳将实施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以“职能单位+试点单位+战略创新平台”为改革主体,创新科技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引导各类科技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为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深职大师生一起攻克技术难题。

理由四:产学研程度高,市校双向奔赴

选择大学,也是选择一座城市。《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2023》报告显示,深圳的95后人才净流入占比高出全国总体流动人才1.1个百分点,成为最吸引95后青年人才的城市。

“伟大的创新背后是一个个普通的人,他们带着自己的理想来到深圳,热血沸腾走到今天。”5月28日,董宇辉在南山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白”:“深圳不仅让人震撼、振奋,更让人共情。”他认为,深圳是开放包容且具有无限活力的。这两点也是年轻人眼中的深圳。

作为2023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排名第一的城市,深圳拥有423家上市公司,34家独角兽企业,平均每天超过1200家新企业注册。深圳发达的高新技术产业为高校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提供了广阔空间。深圳还是国家首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汇聚了华为、腾讯、比亚迪等国内外知名企业,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也走在全国前列。据悉,目前,全市高校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共建45个特色产业学院、219个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已培育建设79家产教融合型企业。

接下来,深圳将进一步加强与全球全国高校的产学研深度合作,全面提升学科专业和产业发展的匹配度,深入开展“市校双向奔赴 携手共融四链”专项行动,实施“双一流”知名高校科技创新精准双招双引,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同时,探索“高校+龙头企业+高水平科研机构”相互融合的学科共建共享新机制,加快打造与深圳城市地位相匹配、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更好满足市民群众期待的教育高地。

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为本科生带来开学第一课。

南科大课堂。

理由五:发展前景好,未来不是梦

很多学生是冲着4年后的出路选择来深读书的,实践证明,他们的选择是正确的。

数据显示,深圳大学2023届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逆势上涨,同比增长5.82%,世界500强就业人数占企业就业总人数超五成;南科大整体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已达八成,名企录用人数屡破纪录,五成就业毕业生进入500强企业;香港中文大学(深圳)2023届本科毕业生整体去向落实率为95.13%,升学比例首次突破八成,达80.92%,就业薪酬创新高,平均年薪为17.08万元人民币;深北莫本科毕业生近九成已落实就业,升学去向涵盖哥伦比亚大学、伦敦大学学院等知名院校;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7%以上,学生创业园孵化企业三年存活率达65%。

此外,深圳各大高校还以“国际化”作为重要的办学定位之一,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南科大目前已与42个国家和地区的140所教育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港中大(深圳)开展实质性交流与合作的境外名校伙伴数量超过140所,遍布世界33个国家和地区,各类国际合作项目超250个。同时,深圳14所高校与香港高校还分别在学生交换、学术交流、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实践教学、创新创业等方面签订了一系列合作协议,构建了全方面、多层次、立体式的合作发展格局。

正是看到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大一学生张洛华去年以594分的成绩考取了该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实验班)。“深圳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竞争力,同学们能学到最顶尖的技术,参与到最前沿的研发,走向最广阔的舞台,这为自身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深职大师生共同完成液晶显示器可靠性评估与失效分析,助力液晶显示器品控提升。

深圳欢迎每一位怀揣梦想的年轻人,9月,期待与你见面。

(图片由各个学校提供)

编辑 冯思颖 审读 匡彧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陈晨

(作者: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焦子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