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由东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等单位协办的《莞草集》新书发布与研讨会在新华书店东莞市民中心店举行,众文艺评论家、《莞草集》作者陈贺周与广大读者一起畅谈东莞本土文学创作的经验。
陈贺周,1975年生于东莞茶山,多年来深耕于东莞传统文化领域,已出版《乡愁里的童年》《莞语探源》《茶山历代碑刻》《茶山乡贤》《茶山古建筑装饰文化》《茶山历史建筑图志》《茶山文史论稿》等多部文学、学术著作。
新书《莞草集》收录了他30年来创作的文学作品,以时间的线穿起了一粒粒记忆的珍珠,幻灯片式地展示了一个“70后”东莞人的成长史,也让读者从中看到了东莞城市30年来的发展和变迁。
《莞草集》以学生、儿子等身份切入,叙述作者前半生的青春记忆、乡村风物,写大历史中个人的经历、情感和思考。其中《艾角》《父亲与我》《旧屋》《四时田园》等一组组文章真挚朴实,传达出作者对故园和亲人深切的思念,缓慢从容的叙述带领读者重返时间河流,从一个平凡东莞人的生命史,去感受奉献与感恩、牺牲与救赎,见证历史巨变和时代转型,观摩个体在传统文化背景和时代驱动下的努力。“我认为《莞草集》就是东莞改革开放沧桑巨变的缩影,是个人史,也是村落史,是成长史,也是变迁史。”东莞理工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党委书记、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阎江说。
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许燕转也表示,《莞草集》的意义是:它给当下东莞人一个回归自身、回溯历史的切口;通过文与诗、文与人、人与城的互动互证,以一株莞草的形象构建社会生活的变迁、城市的发展;通过文本的实践,为当下东莞文艺评论提供新的视角,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莞草集》不仅是作者个人的成长史,也是一代人的奋斗史,更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小断代史,具有档案学价值。档案学出身的东莞理工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张艳红认为,整部作品围绕个人成长视角,观照乡土、教育、城市、文化等等,不仅内容丰富,读起来也毫无压力,轻松有趣。她看完《莞草集》后,惊讶于陈贺周从初中开始就有书写和记录的习惯,认为书中的片段化记录是一份份城市的原始档案。
青年作家许晓雯则认为作者以东莞本土草本、城市名字来源的“莞草”为书名,照应本文集的内容,贴切且富有隐喻和象征意味。莞草的柔软与坚韧的品质也是东莞人的品质,从书中陈贺周的成长、一代东莞人的奋斗和城市崛起都能找到印证。“莞草,是陈贺周,也是千千万万在东莞这座城市奋斗的人们。”
东莞理工学院图书馆馆长田根胜表示,一部《莞草集》让人了解东莞、茶山的风土人情,作者陈贺周用心用情记录故乡的一草一木、人情过往,既是文学创作也是历史重现,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地方人文、生活、城市发展变迁,不仅表达了个人情感,也关联着社会百态,这本书的创作和出版既是故土对他成长的影响,更是其个人文化自觉的回馈。
(受访者供图)
编辑 冯思颖 审读 匡彧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