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至30日,第六届“全国老年健康宣传周”正式启动,今年的主题是“维护听力健康 乐享幸福晚年”。为进一步宣传老年健康知识,提高深圳市老年人的健康素养水平,积极营造全民关注老年健康的社会氛围,6月28日下午,在深圳市卫生健康委的组织领导下,在市慢病中心的技术支持下,由南山区卫生健康局主办,南山区慢性病防治院承办的“2024年深圳市老年健康宣传周大型义诊活动”在南山区四海公园顺利举行。
市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健康处处长刘辉表示,随着身体各器官组织功能下降,老年人易受多种慢性疾病的威胁,同时老年人听力损失情况需给予足够重视,市、区医疗卫生机构要充分运用老年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优势作用,结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日常工作,持续面向老年人及其家人宣传老年人健康知识,扩大宣传教育的影响力和覆盖面。
活动现场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歌舞表演活动,结合有奖问答互动方式,生动地向市民科普老年健康防护科普小知识。为了强化老年健康知识的宣传科普效果,活动邀请了专家讲解并带领市民一起练习八段锦,通过近距离教学互动的方式,将健康知识和技能深入市民的日常行为中,促进市民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同时,本次活动还邀请了多家医院的口腔科、神经内科、耳鼻喉科、营养科等专业医生为现场市民提供健康义诊和健康咨询服务。
听力损失是老年人身体功能衰退的常见表现之一,不仅会导致听觉言语交流障碍,还能引发虚弱感、孤独感、猜疑感、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问题和社会隔离现象。深圳市通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老年人健康管理项目为全市老年人进行听力检查,覆盖约50万名老年人。在本届全国老年健康宣传周活动期间,全市以老年听力健康知识为宣传重点,多种形式并行宣传积极老龄观和健康老龄化理念、老年常见病和慢性病防治、伤害预防、应急救助、心理健康、生命教育等健康科普知识。全市社康机构滚动播放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制作的《听力损失的危害》《老年人听力损失的主要原因》《听力损失检测方法及注意事项》和《如何正确选择和使用助听器》科普视频,在开展诊治过程中继续扩大宣传教育覆盖人群。通过全国老年健康宣传周活动,老年健康知识和技能能广泛传播到全市各处,有助于形成全市关注老年健康的浓厚氛围。
特报新闻+
如何守护老年人听力健康?专家进行支招
如何守护老年人听力健康?市慢病中心专家表示,老年听力损失可以引起一系列问题,需要全社会给予足够的重视,积极开展早期干预。
言语交流能力下降。老年听力损失早期老年人在噪声环境下言语交流困难;当听力损失逐渐发展,即使在安静环境下言语交流也很困难。因此,老年人会主动减少社会交往。
情感和社会交流能力下降。老年人出现听力损失和言语识别能力下降,导致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久之则变得多疑、猜忌和自卑,甚至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精神问题以及社会隔离现象。
认知能力下降。在老年听力损失患者中认知能力下降比较常见。研究发现,阿尔茨海默症在伴有轻、中、重度听力损失老年人中的发病率分别是听力正常老年人的2倍、3倍和5倍。
避险能力下降。老年听力损失患者对日常生活中的危险警告声的感知能力下降,对危险警告信号的方位判断也会出现问题。因此,老年听力损失带来的安全风险不容忽视。
如何早期识别老年听力损失?
当老人出现:听不清门铃、闹钟或电话铃声,看电视、手机或听收音机需要很大声,喜欢大声讲话,经常让别人重复说过的话,经常错过部分对话内容,能听到声音但听不清内容,耳朵里有嗡嗡的耳鸣声等情况时。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
如何预防老年听力损失?
听觉系统随着年龄增长功能下降,这是难以避免的。但是通过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保护听力,可以有效预防听力损失的发生,延缓听力损失的出现。
提倡健康生活方式。合理膳食、适度运动、远离噪声并加强对全身慢性疾病的管理。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患慢性疾病的概率增加,对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加速听力损失的风险因素要引起足够重视并及时干预。
减少危险因素。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老年人群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年轻人群,且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时,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加大。故建议老年人服药前需咨询医生,尽量规避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耳毒性药物。
避免噪声损伤:高强度、持续性噪声会对人耳造成伤害,导致耳聋、耳鸣等。加强噪声防护应该从年轻做起,预防因突然爆震引发的听力损伤,根据需要佩戴符合卫生标准的个人防护用品以及避免娱乐性噪声损伤。使用耳机时应遵守“666”原则。不在外界环境声超过60分贝的情况下使用耳机,音量不超过最大音量的60%,持续戴耳机时间不超过60分钟。
如老年人出现听力下降,应积极求医。听力下降干预早期以药物和聆听训练为主,效果不佳时酌情验配助听器。建议老年听力损失患者到专业医疗机构或有资质的助听器验配中心进行验配。
因各种原因未使用助听装置干预的老年听力损失患者,应积极采用以下交流方式改善言语交流能力。
1.缩短谈话距离。
2.讲话者要吐字清晰、放慢语速,并适度提高音量。
3.充分发挥视觉功能,面对面交流,最大限度地利用唇读和肢体语言。
4.利用残余听力,对听觉察知、识别、辨别、理解分别进行训练,掌握聆听技巧。
编辑 秦天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三审 潘未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