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嚓嚓咚嚓嚓咚,嚓嚓咚嚓,咚嚓咚……”6月13日下午,在龙岗区平湖凤凰山小学举行的第一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节上,一群身着红色表演服的孩子,跟着锣鼓的节奏舞动纸龙,吸引着学生和家长们的目光。他们表演完后,不同年级的学生围拢过来,有的学着敲鼓、敲锣,有的试着举龙头,有的跟着学舞步。
凤凰山小学纸龙舞社团的小队员们展演平湖纸龙舞。
纸龙舞社团的唢呐老师也是学生家长
“我是上学期加入的,是学校旁边平湖村的,从小看着纸龙舞长大。”舞龙表演完后,林秋晓说。他是四(4)班的学生,舞龙队的龙头。他说每年春节村里都会舞纸龙,家里的阿姨舞过龙身,舞龙头手臂要动起来,双腿也要抬高,训练时反复练一个动作,练熟了后再练下一个,直到练会全部动作。
举着小龙头展示的林秋晓。
跟他一样选择练龙头的刘彦淇虽然比他高一个年级,但身材较瘦小,他说学校每周都有舞龙课,每次一个小时左右,喜欢归喜欢,“练龙头时间长了也会累”。
“平湖村纸龙舞是广东省的非遗项目,有300多年的历史。”负责该社团的老师郑月华介绍,学校的舞龙队是上个学期家校社一起组建的,主要面向三至五年级的学生,老师从孩子作文的记述中了解到村里舞纸龙的人越来越少,就联系平湖社区和家长开设了社团课。在社区舞龙队队员和家长的热情帮助和指导下,经过一个多学期的训练,小队员们已熟练掌握了舞纸龙的技巧。
表演完后,很多感兴趣的不同年级的孩子们都跑来体验舞纸龙。
社团的唢呐老师也是该校学生的家长。“我也是平湖刘氏村里的,龙头和龙身都是我们自己手工扎的。” 舞龙队里吹唢呐的刘师傅说。
社团课有特色,小孩们喜欢就会去传承
“以前我们村里有两条龙,六七十人舞,现在舞龙队只有三十多人了。”负责扎龙的小刘老师说,从用竹条搭龙骨架,然后用斑鸠纸绑好,再到糊裱、绘图,全都是手工完成。他不仅会扎龙,也会舞龙身,“我们村的舞龙队每周一三五都有训练,周四就到学校来。”
据介绍,该校的纸龙舞社团一共有六位老师,有教舞龙头、舞龙身的,有教敲锣鼓、吹唢呐的,还有教舞鲤鱼的。“老一辈有流传下一些舞步套路,乐曲节奏,我们也会去学,请人编舞,融合一些现代元素。”小刘介绍,因为大纸龙比较重,为了便于孩子们练习,他们特意制作了小纸龙,在舞蹈节奏和步伐方面也做了改进和调整。
“上个学期一周是两节课,这个学期我们调整到一周一节。”郑月华说,学校引入纸龙舞是想让孩子们从小就能认识了解身边的传统技艺,“平湖村的龙队现在有了名气,经常受邀演出,纸龙舞队也成了学校的特色社团之一。”
该校的扎染社团展台,扎染课也是该校特色课程,去年曾荣获深圳市中小学艺术展演二等奖。
除了舞纸龙,该校的传统技艺展演现场,还设置有扎染、连环画、木工和陶艺等社团课的展示、体验。记者走访这些社团时,每个展台前都挤满了小朋友。在扎染展台,一位五年级的男生自告奋勇介绍了扎染小饰品的制作过程——从用什么材料调颜色到怎么扎出花纹图案,都说得很细致。他说最喜欢扎染神奇的一点是,“即使你扎染的位置一样,力道一样,每次产生的花纹形状却是不同的。”
6月13日下午,该校还有连环画、木工、陶艺等传统技艺展示体验区。
编辑 温静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张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