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现有高校达17所 44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

深圳特区报记者 姚卓文
2024-06-12 20:16
收录于专题:飞阅深圳 | 专题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日前,深圳高校版图又迎来新成员,经过近6年筹建,教育部正式批复设立深圳理工大学。随着深圳理工大学的正式“去筹”,深圳的高校数量已达到17所。特别是近年来,深圳抢抓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机遇,加快集聚国内外优质资源,坚持扩大规模与提升质量并重,近10年新建高校9所之多,且有44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走出一条跨越式发展、创新发展之路。

跑出“深圳速度” 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屡获重要突破

一流城市孕育一流大学,一流大学成就一流城市。近年来,深圳高等教育的发展驶入快车道,设置了中山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深圳技术大学等高校,交出了一张令人瞩目的“增量”成绩单。如今,全市高校数量已达到17所,全日制在校生达到15.5万人,基本建立起国际化开放式创新型的高等教育体系。今年以来,深圳高校建设继续提速,深圳理工大学正式设立,并将招收首批本科生,深圳技师学院成功转设为深圳城市职业学院。同时,还将加快深圳海洋大学筹建,加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公共政策学院等建设,推动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升本。

深圳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不仅需要扩大规模,更重要的是提升质量。近年来,深圳在高水平大学建设方面同样屡获重大突破,南方科技大学入选全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并成为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高校;全市有8所高校、40个学科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市属高校6个学科进入ESI前1‰,44个学科进入ESI前1%。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深圳启动实施一流学科培优行动,从全市高校优势特色学科当中,遴选了一批一流学科培育学科,在资源投入上给予重点倾斜,把有限的资源投入最需要、最优势、最有潜力的学科。力争在未来3-5年内,全市高校新增2-4个学科成为国家“双一流”学科,3-5个学科进入第六轮教育部学科评估A类学科。

聚焦科教融汇 持续增强服务科技创新能力

对于深圳而言,知名高校的不断增加、规模扩大,不仅仅意味着深圳高等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高校还是创新的重要载体,承担着为深圳吸引创新人才、夯实创新地基、提升创新能力、完备创新链条的重要功能。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深圳不断聚焦科教融汇,持续增强服务科技创新能力,依托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光明科学城、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建设,加速推动创新要素聚集,在高校布局建设了一批大科学装置。

深圳还成立了西丽湖X9高校院所联盟,目前全市17所高校院所实现174门课程互选、近6000台重大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共用。推动高校聚焦国家战略,搭建大平台、组建大团队、承担大项目,引导高水平大学与鹏城实验室、深圳医学科学院等高水平科研机构联合开展研究生培养、协同开展科技攻关。新筹建的深圳海洋大学与深海科考中心、海洋博物馆统筹规划、一体建设,高起点高标准建设海洋领域新兴交叉学科。目前,全市高校有各类科研平台超过690个,其中部级以上约60个,有国家级创新平台19个,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278个,深圳大学还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

深化产教融合 大力提升产学研用协同水平

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既是使命所在,也是自身发展的源头活水。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国家首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我市在全国率先探索形成了产教融合的“深圳模式”。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对产教深度融合进行系统部署。积极推动高校对接“20+8”产业集群,与龙头企业合作共建45个特色产业学院、219个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培养认定79家产教融合型企业。

深圳市高校还引入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学科建设全过程,推动高新原创科技成果进教材,将深圳丰富的产业资源转化为学科建设优势。南科大和龙头行业企业共建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深圳大学与腾讯共建人工智能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与华为共建的市域产教联合体。今年,深圳市还将推动职教城建设,培育第三批产教融合型企业和新一轮市域产教联合体,探索产教深度融合的新机制。

新闻链接

全市17所高校名单:

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深圳技术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深圳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中山大学·深圳、暨南大学深圳校区、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深圳城市职业学院、广东新安职业技术学院、深圳开放大学。

编辑 欧阳晨煜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闻坤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姚卓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