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广东高考继续采用全国新课标I卷,语文作文题如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记者邀请到深圳市桂园教育集团桂园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中国教育报2022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知名阅读和写作推广人陈冬平对今年的高考作文题进行点评。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越来越紧跟时代,紧贴生活,紧随‘热点’;围绕语文核心素养,考察学生‘思辨’能力。”陈冬平表示,这是他对2024年全国高考语文全部6道作文题的总体印象,尤其是全国高考新课标I卷作文题,较好体现了这些特点。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关于高考命题“以语文核心素养为考察目标,以情境任务作为试题主要载体,以综合考查作为命题导向”以及“语言材料要具有时代性、典型性、多样性”等命题原则。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日新月异。“人工智能”的应用,给工作、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与便利,“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这当然是好事,值得肯定。但是,由此也会产生另外一个问题,当问题都能够通过“人工智能”找到答案的时候,人们的深度思考还会继续吗?高阶思维还能得到有效训练和提升吗?开拓性和创造性还能保持吗?由此而来的,问题是不是会越来越少?……阅读上述材料,大家会发现,这是一道紧扣时代热点、考查学生“思辨”能力的作文题。
写好这个作文题,陈冬平认为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一要正确认识“多”与“少”之间的关系。人工智能带来看得见的好处与便利,“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这是要充分肯定的。同时,对于由此带来的“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这个问题,就要善于运用辩证思维。“问题越来越少”可能会成为现实,又好又不好,有利也有弊,这点可以展开说一说。这是第一层。“问题越来越少”不一定就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关键是要看这些“问题”属于什么性质,是属于知识性、工具性的,还是属于具有智慧性、开创性的,这是第二层。
二要正确理解“物”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这个世界上,应该是科学技术服务人类、造福人类,而不是人被技术所“奴役”和“挟制”。人的智慧与力量是第一位的,人的思想、情感、信念、毅力等因素是任何物包括人工智能所不具备的。因此,结合本文材料,需要强调,人类可以借助外物,推动社会实现更好、更快、更大的发展。“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人,始终是决定性的因素;物,是可以利用的重要因素。
三要正确辨析“解决问题”与“提出问题”之间的关系。要明确,“解决问题”与“提出问题”并不是绝对的此“长”彼“消”的二元对立关系,“越来越多的问题很快得到答案”并不能直接推导出“我们的问题越来越少”。前者,也许“得到的答案”都是人类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就能查找到的一些通用“信息”;后者可能是面对时代发展难题的一些“高精尖”的问题。“解决问题”可以借助于外物,“提出问题”只能由人面向生活、面向发展、面向未来而提出。社会总是在“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与“提出问题”的交错循环中不断进步的。
总之,既要重视“解决问题”,也要重视“提出问题”;既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又要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既要立足于自己,又要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科技;既要努力实现高端前沿技术的不断突破,又要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基础研究。
这道作文题,充分体现了高中语文课标中提出的“‘表达与交流’侧重考察叙述表现、陈述阐释、解释分析、介绍说明、应对交流等内容。”体现了作文命题的时代性、情境性、开放性、思辨性等特点。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王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