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中药标准化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医院中药质量研究分中心揭牌仪式暨中药高质量发展学术会议在深圳市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举办,助推医院中药质量研究新体系的建设,引领中药标准化、国际化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果德安研究员,广州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学一级学科带头人,广东省省级重点学科针灸推拿学学科带头人、岐黄学者许能贵教授,暨南大学原副校长叶文才教授,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医处处长赵曾艳,宝安区卫生健康局局长幸思忠,宝安区卫生健康局副局长陈桂红等嘉宾领导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
会议由宝安区卫生健康局四级调研员兼深圳市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党总支书记姚似鸿主持。深圳市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院长张恩欣致欢迎词,并介绍了医院发展现状以及近年来取得的一些成绩。
围绕国际标准打造核心竞争力 中医药标准化建设提质加速
据介绍,中药标准化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原为国家发展改革委2008年6月正式批准成立的中药标准化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是国家首批批复成立的工程实验室之一,2012年5月通过验收。2021年12月,工程实验室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新序列管理名单,更名为“中药标准化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在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下,中药标准化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构建了中药质量研究创新技术体系、整体质量标准技术体系及质量检测技术体系,三者相辅相成,形成技术核心竞争力;面向国家战略任务,引领了中药标准化与国际化发展,实现了里程碑式的突破;同时,持续不断为中药产业提供国际领先的技术体系,并应用于中药的新药研究、质量标准提升以及质量检测分析中。工程中心通过十余年的建设,极大提升了中药的标准化技术水平,成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和核心支撑力量。
中药质量直接关系到中医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医院中药种类和规格繁多,不同品种和批次的中药,其质量不尽相同,这给医院中药的质量控制和保障带来一定技术性的挑战。因此,建立标准化的中药质量管理方法,提高医院中药质量及稳定性,保证用药安全有效迫在眉睫,宝安区于去年12月启动中药质量保障工程项目,对区内9家公立医院常用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进行质量检查,通过先进的检测与质量评价手段,建立系统完善、功能强大的中药质量大数据库,提升中药质量管理能力,保障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提高中药产业的整体质量水平,推动中药产业向标准化、规范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的执行团队便是深圳市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三名工程”引进的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果德安研究员团队。
此次中药标准化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医院中药质量研究分中心落户深圳市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绝非偶然,是双方围绕中药质量和安全合理用药研究的更深层次合作,依托先进的检测与质量评价技术,为临床用中药的质量控制和优质选购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加强医院的用药科学监管能力,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助力中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备受关注的事,该项目是国内首次在医院开展的中药质量评估工作,对提升医院中药质量监管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具有创新性和示范性,推广前景好,社会效益显著。
行业大咖聚焦药学前沿 同台研讨创新药物新机遇
“作为中医药领域目前最大的国际组织,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愿意为宝安区乃至深圳市的中医药发展提供平台,将宝安独特的战略区位优势与国际资源相对接,切实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昱为中药标准化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医院中药质量研究分中心落户深圳市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寄语道。他谈到,“纯”字是中医的情怀,中医药凝聚着中华文化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挖掘好、利用好、传承好是中医人的责任,为老百姓提供多元化的中医药服务,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
当天进行的中药高质量发展学术会议更是掀起了与会参与者的空前热情。会议采用线上、线下同步参会的方式进行,吸引了百余位医药领域的专业人员参加,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医药同行通过网上参会,观看线上直播者达上万人次。
学术会议大咖云集,邀请到多位中医药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交流,嘉宾就中药和天然药物来源的创新药物研究、湿疹方治疗特应性皮炎的有效性及分子机理、GPCR的配体识别机制研究及药物开发等专题报告进行了深入交流。学术会议内容丰富详实,观点新颖权威,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参考性和指导性,为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带来一场空前的学术风暴、视听盛宴。
深圳市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旨在通过此次会议交流的机会,加强全区、全市乃至整个大湾区的中药质量保障工作学术沟通,为实现医院中药材质量的客观评价、问题品种的深入追溯、检测与质量管理能力的提升以及智能化质量大数据分析平台的构建、推动出台深圳市医院中药质量地方标准提供重要支撑。
未来,医院将认真落实新时期中医药工作各项方针政策,高质量建设医院中药质量研究分中心,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不断提高市民对中医药服务的认同感、获得感、安全感,为临床中药的质量控制和优质选购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加强医院的用药科学监管能力,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助力中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王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