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中国加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44周年之际,“知产、智能与未来世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创新与实践基地揭牌仪式暨知识产权与人工智能法律服务主题论坛在深圳举办。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原校长吴汉东,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黄玉烨,深圳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戴文骐,深圳市前海一带一路法律服务联合会会长杜春等专家学者就知识产权、人工智能和未来世界三个领域进行精彩演讲。
本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与广东淳锋律师事务所共建知识产权创新与实践基地。广东淳锋律师事务所主任李鲲表示,知识产权创新与实践基地将依托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创新城市的优势,与各界人士共同探索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知识产权课题,为争议问题解决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领域发展培育出更多具备理论与实践双重能力的知识产权人才,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知识产权合规建设贡献力量。
吴汉东作了《智能技术革命与民法制度创新》主题分享,探讨了智能机器人的民事主体资格、机器生成作品的著作权、机器生成发明的专利权、数据财产赋权、机器人侵权损害、人类隐私保护的人格权、智能驾驶的责任认定、机器工人群体的保障、机器人“婚姻家庭”九大问题,剖析法律制度如何应对时代变革,如何控制风险使得技术的发展不能突破人文与伦理的限制等焦点话题。
黄玉烨就《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著作权侵权风险及应对》进行主题分享。他说,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主要面临复制权、演绎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等侵权风险,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体系,以平衡人工智能发展与著作权保护之间的关系。围绕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著作权侵权风险,黄玉烨也提出了健全人工智能领域知识产权风险防控机制、将“文本与数据挖掘”作为作品合理使用等应对建议。
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可版权性:历史源流与理论探索》主题分享中,戴文骐说,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可版权性问题,是在人工智能领域中持续存在的争议话题。随着复制传播活动的增多,复制者、传播者、创作者与消费者身份逐渐融合,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对著作权提出了新命题,它可能在降低创作成本的同时,却也打破创作与复制传播的平衡,进而有助于推动著作权法的发展。
杜春认为,知识产权以及新兴的人工智能属于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实现中国高质量发展以及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强劲的推进力、支撑力。各界专家与法律实务工作者借此契机,紧密合作,共同搭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联动、合作共赢的合作机制,提升知识产权法治保障与法律服务水平。期待大家能充分利用联合会平台,共同应对知识产权与法律服务业的新挑战,为科技强国建设提供优质法律服务。
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人工智能引发的法律、政策和伦理的话题才刚刚开始,实践基地的设立将助力科学技术与法律制度融合,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健康前行。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