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守护———再游赤湾左炮台

刘孝正
2024-06-04 20:13
摘要

在我们深圳南山区,有这样一个地方,从我记事起,父母经常带我去这个四周林木茂密,僻静闲适,偶尔有人来此观海、跑步、骑行的地方。

在深圳南山区,有这样一个地方,从我记事起,父母经常带我去这个四周林木茂密,僻静闲适,偶尔有人来此观海、跑步、骑行的地方。它地处蛇口半岛的前沿,深圳鹰嘴山顶端。它踞山面海,古迹左右成犄角的样子,朝向赤湾港口,雄视着伶仃海面。它是深圳市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深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说到这里,你心中应该已有了答案,那就是鸦片战争时期南海区域主要的海防屏障——赤湾左炮台。

五一假期第一天,我随家人再次到访左炮台,停好车,沿着左炮台路步行到景点入口


穿过拱形石门,我们拾阶而上,台阶两侧有记录炮台历史的石刻,在其中一个诗碑上,我读到了爱国将领林则徐被后世传诵的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可以不顾生死。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

登上台阶来到炮台基座的外围,一棵棵枝繁叶茂100多岁的古榕树的根须深深地扎入炮台外墙,远远看去仿佛像英勇的官兵志士化身为古榕默默守护着广东的门户。我边走边触摸着古榕和斑驳的炮台外墙,顿时感觉穿越回了那个抵御列强的年代。

清康熙七年(公元 1668 ),新安县军民陆续奉旨建设赤湾炮台等墩台二十一座,赤湾炮台是其中之一。当我进入炮台一层入口,看到左右两侧玻璃钢护罩里官兵营地,这是他们居住、军资仓储的遗址。拂着锁链登上基座台阶,映入眼帘的是一门锈迹斑斑的铁炮,那个年代左右炮台共有12门铁炮,现如今只剩下这一门。时光流逝,铁炮却依旧展现着它抵抗外国列强威武不屈的雄姿。放眼望去,穿过茂密的树枝,能看到外伶仃洋面上船只繁忙穿梭的景象。

来到炮台另一侧眺望台,这里矗立着中国最大的林则徐铜像。他眉头紧锁,表情刚毅,手握望远镜,凝视着那个曾经硝烟弥漫,现如今风平浪静、航船出入港口的洋面。他仿佛在告诉我们勿忘鸦片战争,珍惜和平时光

19 世纪初,西方列强利用鸦片撞开了中国的大门,加紧了对积贫积弱的中国殖民侵略的步伐。1839 7 ,赤湾炮台的抗战官兵加入到了九龙海战,在中英前哨战中取得了首次胜利。九龙海战打响了鸦片战争海战的第一枪,揭开了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序幕。回望历史,左炮台是中国近代海防史的一个历史坐标,更是中国近代国家命运的见证。

如今的铁炮,它是无言的,可它曾轰鸣怒吼镇守一方安宁。战事早已停歇,只剩下它,孤独而倔强地守护那一页历史。时间或许改变很多事,但我们心中的炮声不会消失。未来的安宁,我们一起守护!

(作者学校:育才教育集团育才三小)

(作者:刘孝正)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