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象工程”背后是政绩冲动 必须下大力气纠治 | 思与辩

深圳特区报
2024-06-04 09:59
收录于专题:理论周刊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新形象工程”与民生需求往往是背道而驰的主持人

漫画:首席编辑 冯大美

近期,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发布公告,将倒查最近8年的“政绩工程”“新形象工程”,严肃查处失职失责、违纪违法及背后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黑龙江绥芬河市等多地也展开“新形象工程”专项整治工作。对“新形象工程”不仅严查,还要倒查多年,这一态势值得关注。这些“新形象工程”加重基层负担,导致国家财产和社会资源严重浪费,必须下大力气纠治。本期“思与辨”就该话题约请3位嘉宾进行讨论。

主持人:尹传刚

嘉宾:

刘国强(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阮思余(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政治学与行政学系主任)

赵志疆(媒体评论员)

“新形象工程”打着“民生工程”的幌子,实际上还是“政绩工程”的里子

主持人:一些地方为何热衷于“新形象工程”,会带来哪些危害?

赵志疆:打着服务民生旗号,以“造势”代替“造福”,以“作秀”代替“做事”,以“短平快”代替“长远实”的现象,在一些地方不时浮出水面。此类项目虽然打着“民生工程”的幌子,实际上还是“政绩工程”的里子,一味地急功近利、任性蛮干,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此类项目往往投资多、规模大,决策者一门心思想要通过“大手笔”来制造“大动静”。问题是,拍脑袋决策的产物会给地方财政造成“大窟窿”,极易造成资源闲置浪费,引发地方债务风险。

刘国强:一些地方官员好大喜功,搞面子工程,走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这是长期存在的痼疾。他们不是想着如何踏踏实实为老百姓做实事,而是想着以“新形象工程”来提升自己的“显示度”,积攒更容易让上级部门和领导看见的所谓“政绩”。

“新形象工程”为害甚烈。其直接危害是劳民伤财,严重浪费财政资源。再就是影响社会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和正当性,败坏官场风气。

阮思余:一些地方花了大量的钱财来搞某个所谓的民生项目,实际上,其使用效率很低,而且与老百姓的真正需求和关切关系不大。这样的“新形象工程”,会造成财政资金被滥用。

一些领导干部关心的并不是基层治理的真实问题,并不是人民群众关注的“急难愁盼”,并不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应该解决的问题,而是放到了琢磨上级领导的意志上。大凡搞“新形象工程”,眼睛都是往上看,为了赢得上面的满意。

“新形象工程”与民生需求往往是背道而驰的

主持人: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发布工作提示,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也加重对形象工程的处罚力度,一些地方对“新形象工程”进行严查和倒查,这释放了什么信号?

赵志疆: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将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行为从违反群众纪律调整为违反政治纪律,并作为从重或加重处分情形。铲除“新形象工程”,不仅需要严查,而且需要倒查。如果说前者致力防患于未然,后者则是追责于已然。双管齐下,才能确保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无论如何,不能让“前任挖坑,后任埋单”大行其道。

刘国强:一方面,说明“新形象工程”已经到了非加整治不可的程度。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发布的工作提示列举的8类突出问题,如争创“智慧城”、办各种豪华大型的文化节、超规模建设没有收益的民生类项目、统一商铺招牌、以党建为名建展厅和基础设施等等,在各地已经屡见不鲜了。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央整治“新形象工程”的决心之大。

阮思余:这警示一些领导干部要扭转错误的政绩观。政绩观是干部安身立命的根本。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权力行为逻辑。要从根本上解决“新形象工程”问题,就必须扭转错误的政绩观。“新形象工程”说到底背后还是政绩观问题,“表现在基层,在根子上面”。为此,有必要清理整顿各种形式的考核。

“新形象工程”与民生需求往往是背道而驰的。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民生工程。现实中,民生工程在很多时候变成了一个框,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实际上,民生工程应该有其边界。地方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民生工程?应该有一些基本的共识。为什么反对花大量的经费在那些使用效率极低、华而不实的所谓“新形象工程”上?因为这样的工程往往都不是真正从需求端考虑问题。同时,一些所谓的“党建”项目并不是真正扎实在做党建,而是打着“党建”的旗号在搞“新形象工程”,这一点,应该引起高度警惕。

必须打破拍脑袋决策的“一言堂”,击碎那些虚糜公帑的“花架子”

主持人:在您看来,如何彻底铲除“新形象工程”滋生的土壤?

阮思余: 一是要通过调查发现真问题。领导干部只要深入基层一线,就会发现基层存在哪些问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民众的诉求和真正关切的是什么。凡是不掌握真问题,凡是不重视真问题,凡是不从真问题出发,往往都容易流于“新形象工程”。 二是要真正解决民生问题。通过调研,发现了民生问题所在,就应该努力想方设法解决民生问题。要把资金、资源、资本等尽量投入到民生问题中去,不要把大量的资金用到那些搞表面文章的“新形象工程”中去。三是地方发展必须算经济账、社会账和政治账。若如此算一算,或许就不会那么盲目去搞那些“新形象工程”。四是要实施严格的问责。如果将问责常态化,那就可以对地方政府的“新形象工程”进行纠偏。

刘国强:首先,上级部门应树立科学的考核导向,加强对务实担当干部的正向激励,用制度手段铲除好大喜功心态的生存土壤。其次,需要加强对一把手的权力监管和约束,强化民主决策机制,防止主要领导“一言堂”。再次,加强对“新形象工程”的整治力度,提升干部群体的政治素养和担当意识。

赵志疆:要增强公共项目的透明度,以及公众的参与度,确保每个项目都经过科学论证,符合地方实际需求。在此基础上,强化地方财政预算监督,确保财政资金的每一分钱都真正花在刀刃上。当前,各级政府都在强调要过“紧日子”,由此必须打破拍脑袋决策的“一言堂”,击碎那些虚糜公帑的“花架子”。

编辑 刘彦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