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期间,大人们又紧锣密鼓地忙活着给孩子们准备礼物了。
承认也罢不承认也罢,孩子是家庭世界的主人,是当仁不让的“宠儿”。有人可能会说,不是首先要尊老吗,百善孝为先啊!不错,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然而现实是,几乎在每个家庭,孩子永远是第一位的。不要埋怨儿女不孝顺,也不必责怪父母“偏心”,是老人、长辈,他们自己心甘情愿地放下身段“屈就”于孩子之下,并引以为傲,其乐无穷。
四个老人加一对夫妇围着一个晚辈转,是普遍的社会现象。尽管如今政策已经放开,可以多生,但孩子永远是长辈的心头肉,一个如此,两个三个还是如此。时代在变化,条件在变化,人的观念也在变化。过去一家三四个孩子,多至五六个也不足为奇。我的一位初中同学,兄弟姊妹九个,吃饭都要分桌。孩子多了不被“稀罕”,加之物质生活条件有限,即便想让孩子多享受点也是无能为力。“僧多粥少”,心有余力不足。能吃饱,穿得暖和,有学上,有小朋友玩,就比较满足了。当然那也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幸福。然而如今的孩子,出生越晚,幸福指数就越高。女儿是80后,说起来应该也是赶上了好时候,但跟刚满五岁的小外孙女比起来,还是一个天一个地。女儿那时用的尿布,都是用废布做的,用过了要一一洗净,然后晒干再用。小外甥女从第一次排泄,用的就是柔软的“尿不湿”,根本就不知道粗糙的尿布是何感觉?喝的奶粉是不加任何添加剂的健康食品,吃的鱼肉鸡蛋也都是最新鲜的。女儿、妻子每次到超市去购物,只要是给小外孙女的,都要反复查看成分、有效期,丝毫不马虎。
开始我以为女儿、妻子,对孩子的关心关注有些太过,甚至有些太“溺爱”,没想参加了几次同学聚会,让我的想法大为改观。过去同学相聚,多是青葱时代的回忆,现在三句话开场,话题竟全部转到了孩子身上。不管是生活条件相对富裕的“大款”同学,还是早早下岗提前退休的“蓝领”同窗,只要说起孩子,一个个马上变得精神十足,侃侃而谈,似乎这个世界除了孩子就没有别的话题了。听着那些做了姥姥奶奶的女同学眉飞色舞地讲述着自己家孩子有趣的故事,看着那些已经成为爷爷姥爷的男同学听得入神的表情,不能不感叹,我们这一代人的心思已经完全交给了晚辈,而且一往情深,无怨无悔。
然而,孩子们知道长辈的童年吗,知道不同的时代是什么样不同的境况吗?也许有的孩子知道,但更多的是“坐在高高的土堆上面,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许多孩子对长辈的经历很难有更多的理解和感触,就像有的孩子听说旧社会穷人的孩子受苦受罪,不但要上山放羊、砍柴,还经常没有饭吃,只能吃野菜时,会下意识地问道:那为什么不去吃肯德基、麦当劳呢?时代的隔阂,物质条件的巨大差异,让现在的孩子无法去想象长辈们过往的日子是何等模样,更不可能重新去体验个中的酸甜苦辣。当然,谁也不希望孩子们再重走长辈的路。长辈们如此关爱自己的孩子,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让孩子再受自己经受的磨难,不再成为下一个自己。血缘、骨肉之情,让长辈们舍得拿出自己的一切,期望晚辈们幸福快乐。这就是为什么有些老人,宁可舍不得吃舍不得花,把一辈子辛辛苦苦攒下的钱留给晚辈的简单又喟叹的动机。
其实孩子的幸福不完全源自长辈们无微不至的“宠爱”。女儿前些天带小外孙女去了一个地摊集市。这之前外孙女去过不少大商场,大人给买过价格不便宜的“好东西”,激动过,高兴过,但多了也随之麻木了。然而这次,小外孙女在眼花缭乱的商品中,只花了六块钱就买到了自己中意的玩具,高兴得手舞足蹈。那副喜上眉梢的模样,相信彼时彼刻她一定会觉得很幸福。
大千世界或许就是这样,最好的未必是最需要最合适最完美的。孩子的幸福也该如此,普普通通,简简单单,实实在在,或许会让孩子感到更舒服,更快乐,更健康!
编辑 刁瑜文 审读 张蕾 二审 张樯 三审 詹婉容